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十相留声 (十相留声的说法)

作者:宋鼎立 科普百科 2023-04-03 06:05:42 阅读:24

十相留声

“十相留声”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唐、宋两朝,先后曾有十位宰相到过潮州(今潮汕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称潮州)。他们是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

十相都是被朝廷贬谪降职或因抵御外侮转战来潮的。这些人都有很好的政绩和文化素养,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潮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潮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在他们离潮之后,潮人建坊来纪念他们。

基本介绍

时间:唐宋两朝地点:潮州府人物·唐: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人物·宋: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人物·宋:陆秀夫、张世杰

潮州府

今潮汕地区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称潮州。晋、南北朝称义安郡,隋唐、五代十国、两宋称潮州,元称潮州路,明、清称潮州府。是全国着名的侨乡,历史上是十相留声之地,是着名的宋代诗人陈尧佐诗中称誉的“海滨邹鲁”,有“岭海名邦、百载商埠、美食之乡” 等美称。

地理位置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三面环山,南依南海,常有颱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着“海滨邹鲁”,“领海名邦”的美誉。在古代却被被中央朝误认成“南蛮之地”,成了时运不济的官员被贬之地。

历史背景

“十相留声”,从最早的常衮于公元779年被贬潮州、到最后的文天祥于公元1278年转战潮州。十相都是被贬谪降职或因抵御外侮转战来潮的。这些人都有很好的政绩和文化素养,在不用程度上推动了潮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潮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在他们离潮之后,潮人建坊来纪念他们。“十相留声”,从最早的常衮于公元779年被贬潮州、到最后的文天祥于公元1278年转战潮州。

十相留声坊

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建于明代。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历经战乱、***。原牌坊街只存下位于北马路二柱一门的“忠节坊”。2004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新增“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2座牌坊。工程于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与广济桥齐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标誌性景点,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牌坊街。潮州透过牌坊街这条“中轴线”,逐步修复建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反映潮州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和经济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区,并分传统文化街区、特色产业及旅游精品街区、 民居客栈街区、小吃一条街、 娱乐休闲街区五大个功能区对外开放,是潮州旅游观光的重点景区。

十相

常衮 常衮(729-785),字夷甫,唐代着名状元宰相。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乙未科状元及第。累官至宰相后贬为福建观察使。其父常无为是三原县丞。常衮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讚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曆九年(774)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大曆十二年(777)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準,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在其奖掖下,唐德宗贞元年间潘湖榜眼欧阳詹、徐村状元徐晦等一代又一代士子“腾于江淮,达于京师”。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僕射。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李宗闵
李宗闵(?-843)唐宗室。唐高祖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之后。字损之,行七。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洛阳尉。七年入为监察御史,累迁礼部员外郎。十二年宰相裴度讨淮西,署为彰义军观察判官。淮西平,迁驾部郎中知制诰。十五年拜中书舍人。长庆元年贬剑州刺史,寻复入为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十月权知兵部侍郎,宝曆元年正拜。大和二年为吏部侍郎,三年八月拜相,累转中书侍郎,集贤大学士。七年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八年复入相,九年贬潮州司户。开成元年移杭州司马,三年为杭州刺史,四年冬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三年为杭州刺史,四年复贬漳州长史,寻长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马,未行卒。宗闵与牛僧孺善,引之入相,与李德裕交恶,凡其党皆逐之,史称牛李党争。工诗文,长于碑铭。《全唐诗》卷473存其诗1首,《全唐文》卷714编其文为1卷。生平见《旧唐书》卷176、《新唐书》卷174本传。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朝中期着名政治家、诗人;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左僕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开成五年(840年)两度为相。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公元844年,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赐封卫国公;李德裕长期与李宗闵及牛僧儒为首的朋党斗争,后人称为“牛李党争”,延续40年,牛李党争最早可上溯唐宪宗时文饶父吉甫与牛等的矛盾,纵观史实,文饶执政功勋卓着,威震天下;牛党执政,无所作为,国势日弱,武宗即位,信用文饶,一扫朋党,内平河北藩镇,强藩觫手;外击破回纥,威震土蕃、南诏;唐室几竟中兴,宣宗即位,嫉文饶威名,初贬荆南,次贬潮州;被贬到潮州的李德裕,为潮州人民做了三件事;一是李德裕治潮期间“庠序大兴,教养日盛”。二是主张加固沿海水寨,增派兵员,防御海盗侵扰。三是留下不少文献。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附近)司户,次年正月抵达。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李德裕逝后10年被追封为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僕射。李德裕在琼期间,着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中国象棋发明者。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总计7年3个月。
杨嗣复
杨嗣复(783~848),字继之,也字庆门,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是杨于陵的二儿子。以宰相贬潮州刺史,居潮为政六年。入祀潮州府名宦祠。嗣复20岁时便考中贞元十九年(803)癸未科进士,初署幕府。贞元二十年登“博学宏辞科”,宰相武元衡很欣赏他,进右拾遗,累迁中书舍人。主持过两期“朝考”,先后选拔了68人,多成长为国家有用的栋樑之才。大和七年(833)李宗闵第一次被罢相,开成五年(840)八月庚申,在葬唐文宗于章陵时,发生了刘弘逸、薛季稜谋杀仇士良失败而被诛杀这一事实,杨嗣复被罢相,贬为吏部尚书、潭州刺史充湖南都团练观察使。会昌元年(841)改贬杨嗣复为潮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他被唐宣宗从潮州召回,升为吏部尚书,可是走到岳州,就去世了。杨嗣复在潮州为政六年,清顺治《潮州府志》载:“会昌初以宰相贬潮州刺史,不以迁谪介意,勤于吏治,民称神明云。”杨嗣复是入选府志记载的10位刺潮宰相之一,入祀潮州府名宦祠。
陈尧佐 陈尧佐(963~1044)北宋大臣、书法家、画家。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陈省华次子,兄陈尧叟、弟陈尧咨皆状元。太宗端拱元年(988)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鹹平初,任潮州通判。潮州发生鳄鱼食人,他下令捕获,具文数罪后当众烹杀。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不同常人。他在陕西为官,告发地方官方保吉的罪陈尧佐半身像恶,他因此被降为朝邑县主簿。在开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为潮州通判。他在寿州作官遇到大饑荒,他带头捐奉米煮稀饭,救活成千上万的人。他知永兴军发现前任官姜遵,为了讨好刘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毁坏“古碑碣充砖瓦用”。他马上向朝廷奏请停毁和修复,为了保护文物,他公然上忤刘后。他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鹹平二年(999)建韩吏部祠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庆曆四年(1044)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着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现存词一首。
赵鼎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宋徽宗元丰八年(1085年)出生,早孤,由母樊氏教之。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拜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所相,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后因与秦桧论和议不合,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逐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仅63岁。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朝,謚忠简。《宋史》有传:“鼎为南渡名相,与李纲齐名。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有《忠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由于南宋王朝的***,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着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宋朝时期,来自倭、高丽的海盗就已对我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另外,吴潜还是杰出的水利专家。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鹹、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澹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着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他写下了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另外,文天祥十分爱好下象棋,而且棋艺极高。他曾撰写一本棋谱,记录了危险制胜奇绝之局共40篇。
陆秀夫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汉族,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陆秀夫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间与文天祥、谢枋德、胡三省同年进士。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海上朝廷”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陆秀夫是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陆秀夫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颠沛流离,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可是,***的南宋王朝又岂是个人的力量能挽救得了的呢?他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国家。他的努力虽未能重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
张世杰
张世杰(?——1279年)南宋名将,张柔之侄,民族英雄,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蒙古灭金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宋史》称:“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海上朝廷”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幺他就做什幺。宋杨太妃闻少帝死讯投海而死。张世杰将其葬于海滨。宋军残部随张世杰顺海南下,在南恩之海陵山,遭遇飓风,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道:“无以为也。”他登上柁楼,焚香祷告:“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言罢,风涛越来越大,张世杰堕水溺死。宋遂亡。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拚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86936.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