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干货分享 > 正文

野草 (野草药材图片大全)

作者:祁少阳 干货分享 2023-05-02 08:15:28 阅读:28

野草(鲁迅创作散文诗集)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野草 (野草药材图片大全)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像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野草》外文名称:Wild Grass创作年代:1924年-1926年作品出处:《鲁迅全集》文学体裁:散文诗集作者:鲁迅首版时间:1927年字数:2万字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分篇简介《秋夜》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讚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影的告别》描写了深夜里为了向人来告别而出现的“影”。《求乞者》描写了“我”自己在想像中求乞的苍凉的心像风景。《我的失恋》描写了“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复仇》描写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进行复仇这一故事。《复仇(其二)》描写了孤独的精神界战士。《希望》描写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雪》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风筝》描写了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和压制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好的故事》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过客》描写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过客形象。《死火》描写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狗的驳诘》描写了“我”和狗的对话,写出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经过,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遭到不幸。《墓碣文》描写了自我解剖的艰难痛苦。《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惨的一生。《立论》描写了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讚。《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傻子”。《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作品目录

名称写作时间名称写作时间《野草》英文译本序1931年11月6日死火1925年4月23日野草题辞1927年4月26日狗的驳诘1925年4月23日秋夜1924年9月15日失掉的好地狱1925年6月22日影的告别1924年9月24日墓碣文1925年6月7日求乞者1924年9月24日颓败线的颤动1925年6月29日我的失恋1924年10月3日立论1925年7月8日复仇1924年12月20日死后1925年7月12日复仇(其二)1924年12月29日这样的战士1925年12月14日希望1925年1月1日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1925年12月26日雪1925年1月18日腊叶1925年12月26日风筝1925年1月24日淡淡的血痕中1926年4月8日好的故事1925年1月28日一觉1926年4月10日过客1925年3月2日参考资料来源于

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徵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徵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徵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範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散文诗在新诗革命初期就开始有人创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写了《晓》 《饿》《雨》《静》《墨兰的海洋深处》等散文诗篇;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在此前后,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他把自己描写成在旧战场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义。而与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使鲁迅极力维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复存在,鲁迅精神家园最后的整合的依託四分五裂,再者,女师大事件也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鲁迅为了记述这一过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阀混战及内心苦闷的散文诗。

创作过程

这部诗集所收的23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幺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1926年4月10日写完《一觉》后不久,作者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当鲁迅从厦门赴广州时,途中有一封致北新书局李小峰的信,其中提到:“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但要付印,也还须细看一遍,改正错字,颇费一点工夫。因此一时也不能寄上。”(《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到达广州以后,鲁迅忙于种种,整理《野草》旧稿之事暂时搁置,直到“四·一五”政变之后,鲁迅脱离了中山大学,感到“现在无话可说”,而又不便马上离开广州,于是着手整理旧稿,首先从事的就是《野草》,于1927年4月26日写出《题辞》,28日将全稿寄北京李小峰,当年七月,《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题辞》载于《野草》单行本卷首,《题辞》在诗集最初六次印刷时都曾印入;1931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书报检查机关抽去,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诗集中的《英文译本序》,是应英文本《野草》的译者冯余声之请而写的,据《鲁迅日记》1932年11月2日载:“得冯余声信,即覆。”11月6日:“与冯余声信,并英文译本《野草》小序一篇,往日照像两枚。”英译本原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稍后毁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战火,未能印行,在1941年时才收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⑴反映战斗情绪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三个积极的主题:一是歌颂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作者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抗、战斗者形象的描写和塑造,表现了对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反抗斗争精神。如《秋夜》通过对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反抗黑暗、坚持斗争,追求光明的反抗战斗精神,特别是突出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敌、不受益惑、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同广阔无边、冷酷兇残的夜空相比,枣树虽然显得势单力薄、孤独无助,而且身负内伤和外伤,但是它毫无惧色,始终“默默捷运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在枣树的攻击下,强大的夜空终于败北。《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位目光敏锐、经验丰富、顽强坚决、永不休战的战士。这位战士能及时识破敌人的各种伪装和诡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向敌人“举起了投枪",不打倒敌人决不罢休。其顽强坚决正与枣树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宁愿燃烧焚尽,也不愿坐以待毙的“死火"形象,表现了在斗争中求出路的精神。《腊叶》中的“枫叶”同“死火”具有同样的品格和精神,它乐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对立,而不愿被人封存保护,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尽了痛苦和屈辱,但她并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头,站起来奋然反抗这一无比黑暗、是非颠倒的罪恶世界。《一觉》中的知识青年,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灵魂被风沙打击得粗暴”了,他们觉醒了,用实际行动同军阀斗争,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讚扬,宣言“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写讚扬的正是他自己一贯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说明作者即使处于极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战斗为己任。二是揭露军阀的本质与罪行,作者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军阀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帮凶。这是作者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同军阀势力进行直接的斗争。《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以暴君和刽子手面目出现的地狱统治者“人类",这实际是现实最高军阀统治者的化身。这一统治者新上台比以往的统治者更加兇恶残忍,他得势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这深刻地说明,统治阶级的政权更迭是换汤不换药的,人民民众只会落得更加悲惨的命运,因此对任何统治统治者都不能寄予丝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时说明那些军阀统治者是既兇残又虚弱的。《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为统治者象徵的“造物主”的这种属性:“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裱;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这就是“造物主”兇残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镇压和屠***民,但他没有能力镇压屠杀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类中的怯弱者”的存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如果人类中没有了“怯弱者”,那幺统治者也就失去了统治的条件。因此,作者高兴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并预言这将会使天地“变色”。此外,作者还在《狗的驳诘》中暴露了势利贪婪的“人”,在《死后》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惨、冷漠、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些散文诗反映了作者对军阀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无比痛恨。 三是批判民众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识。作者首先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广大民众的麻木和不觉悟状态。如《复仇》中广漠上出现了一对“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男女,他们或“将要拥抱”,或“将要杀戮”。于是人们便“从四面奔来,而且拚命地伸长脖子,要赏鑒这拥抱或杀戮”。在《复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后民众的助虐行为。其次,对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某些恶劣风气和腐朽意识,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恋》是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坛上的无聊风气。《求乞者》批判了在旧社会恶劣风气的影响下,某些少年的虚伪做作,逢人磕头乞讨的丑恶行为:《立论》批判了虚伪圆滑、不分是非的处世哲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会诉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对反抗的奴隶主义和奴才思想。这类批判基本上也是针对落后民众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他们觉醒和前进。⑵反映作者内心矛盾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两种主题,一是直接揭示内心矛盾的,在揭示内心矛盾的篇章中,着重反映了作者对旧我、旧的思想和旧的道路的极度不满,他要冲出樊笼,寻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观环境又还没有给他创造冲出的条件和能力,结果到处“碰壁”,“使他感到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象‘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在《影的告别》中,作为“新我”象徵的“影"不愿同象徵“旧我”的“人”在一起了,经过反覆和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独自远行”,离开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还是“被黑暗沉没”。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为了抛弃旧思想和摆脱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试图採取硬性“离开”的办法,在《墓碣文》中,对旧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赶紧“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这种做法虽然表现了同旧思想彻底决裂的态度,但是实际上也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一相情愿的“离开”,前面还是没有可走的路。作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个性来塑造,尽情讚美她的美丽、纯真、无私、高尚的品格。显然,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个性,她同现实中丑恶、污浊、自私、***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希望用前者来改造和代替后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图画。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幺明亮、和谐、舒展、生动,它同黑暗、混乱、压抑、僵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这时作者对客观现实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社会又毫无把握,所以他笔下的美好事物还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暂的,它们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不是好景不长就是转瞬即逝,全都顷刻幻灭。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对未来毫无信心。生命哲学《野草》区别于鲁迅其它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特徵,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徵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来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诗。《野草》承载的生命哲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⑴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採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他主张同敌人战斗中,要坚持“壕堑战”,儘量减少流血和牺牲,他告诉人们:“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这个思想。《过客》中,具有这种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变成了一个倔强的跋涉者的动人形象。对于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用短小话剧形式写的《过客》,一致公认是《野草》的压卷之作,这里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所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写完《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自己是什幺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或是愤慨于“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的声音,也都能在具体现实斗争事件的关注与介入中,进行诗性的想像与升华,抒发和讚美了一种永无休止、永远举起投枪的生命哲学。 ⑵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繫。《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晦涩、最阴暗的作品。假託影与形的对话,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选择,是在黑暗中无声的沉没。《乞求者》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对奴隶式求乞行为的厌腻、疑心与憎恶。《希望》是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表现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艺术特色

象徵主义⑴通过象徵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徵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如《秋夜》、《雪》、《腊叶》等。⑵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像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徵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过客》等。⑶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现实主义《风筝》叙写“我”怀着惆怅的情绪回忆儿时对喜爱风筝的小弟弟的粗暴行为,以及成年后补过不及的悲哀。在《风筝》里,无论是北京严冬的肃杀气氛,或是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动人景象,无论是儿时傲然摧毁弟弟製作的风筝的细节描写,或是中年以后补过不及的沉重的心理刻画,都是按照现实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和表现的,从而使《风筝》成为一首蕩漾着淡淡哀愁的优美的现实主义诗篇。《一觉》也是一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品。作者在奉天派军阀飞机的轰炸声里感受到“死”的威胁,又从青年们的文稿中窥见到他们粗暴的可爱的魂灵,而这些纯真而愤怒的青年的话动,使他感着“生”的存在,更使他惊觉,鼓舞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进。作者在这里所展示的,依然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现实主义的生括图画。语言艺术⑴使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浮雕似地写出作品中人物的複杂性格,如《立论》中那市儈口里吐出一连串“啊呀!啊唷!哈哈!……”的声音,及《过客》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种种人物的对话,符合于语言个性化和典型化的原则。⑵选择準确、鲜明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且精緻邈绵、余味无穷。如《狗的驳诘》:“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这里只用了四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市儈主义的精神特质⑶善于选择生动、明朗的词句,抒写出优美、深邃的意境和境界。如《一觉》:“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红颜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⑷语言丰富多采,具有中国民族的气派。鲁迅除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现代语言之外,又藉助许多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佛经及外国文学的辞彙,以及重词、叠句、偶句、反语、双关语和象徵性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活态度、认识,来加深散文诗的意境。⑸音节方面,《野草》虽不受任何格律诗的束缚,但内在韵律却很强(所谓内在韵律主要是指诗人思想感情的起伏波澜)。有的急骤高昂,气势磅礴,如《淡淡的血痕中》、《雪》等,有的盘旋往复,如《复仇(其二)》、《一觉》等,有的郁结沉闷,如《影的告别》、《希望》等,有的平静低缓,如《风筝》、《好的故事》、《腊叶》等;有的轻鬆活泼,如《立论》、《狗的驳诘》等。

作品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诗从1918年产生,到《野草》完成的1926年,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经过鲁迅的努力开拓,新生的现代散文诗走过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段路程。《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中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野草》将诗意和哲理相结合,为新的文学形式带来了特有的艺术光彩;它不再藉助于诗的韵脚,使散文诗从新诗中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哲理散文诗的良好开端。《野草》以不虚夸、不粉饰的严峻自我解剖开阔了现代散文诗抒情艺术的道路。《野草》启示人们要把个人的诗情与整个时代的斗争紧密联繫起来。《野草》开创了现代文学中象徵主义道路。

作品评价

现代诗人李素伯:极其诗质的小品散文集—《野草》。这是贫弱的中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奇花。那里面精炼的字句和形式,作者个性和人生真实经验的表现,人间苦闷的象徵,希望幻灭的悲哀,以及黑而可怖的幻景,使之想起散诗的鼻祖波德莱尔和他一卷精湛美丽的《散文小诗》来。只觉得它的美,但说不出它的所以为美。虽然有人说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而且目为人生诅咒论;但这正如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一样是不适合于少年与蒙昧者的诵读,但是明智的读者却能从这里得到真正希有的力量。现代诗人痖弦:《野草》的问世,为中国新文学中从未有过的散文诗立下範式,可惜后来者从之不多,未能使此一新兴的诗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个人杂感的诗意的变体。近代评论家夏济安:“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对真实地揭示鲁迅个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鲁迅个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和真实话语的存在。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张闳:《野草》是诗,但迄今为止却还没有被真正当作诗来阅读。而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解读,应服从作品的诗学本质及诗学研究本身的规定性。

衍生作品

舞蹈2012年9月由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根据鲁迅散文同名作品改编的当代舞《野草》首演,舞蹈《野草》整台演出由三部作品构成——“死火”、“影的告别”、“极地之舞”,舞蹈动作超越了古典芭蕾的传统语言,吸收了当代多样艺术的营养。三个乐章在色调选择、服装搭配和舞台背景设计等方面各不相同,开篇的“死火”在地面铺了一层纸片做的叶片,要舞者在“草地”上跳舞,并使用了较多的冷色调。而在“影的告别”一章,节奏转快,背景选用了纯粹的白色,灯光明亮耀眼。杂誌⑴为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在“软性”的文章中藏几根讽刺性的“骨头”,寓政治风云于社会风月之中,1940年8月20日,中国文学研究会在桂林创办了《野草》月刊,夏衍、秦似先后主编,孟超、聂绀弩、宋云彬等参加编辑,1943年6月出至第5卷第5期,因遭***对进步文化实行禁锢政策而停刊。《野草》月刊的主要特色在于提倡并大量发表短小精悍的文字、明快犀利的笔调反映抗战前后的社会风貌,杂文、时评为其特色,兼登短篇创作、评论和翻译。 ⑵《野草》杂誌一直以培养文学新人、振兴鲁迅故乡文学事业、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办刊宗旨,创办于1985年1月,当时为文学季刊,在浙江省内发行。1987年,获颁新闻出版署期刊登记证,向国内外发行。198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11年4月,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逢单月为文学版,以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学体裁为主;逢双月为纪录版,以报告文学、纪录片脚本等文学体裁为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着《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81451.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