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城隍 (城隍爷是什么神)

作者:颜延志 科普百科 2023-04-09 01:17:36 阅读:23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 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倖免”。

基本介绍

中文名:城隍别称:城隍爷所属:中国古代神明职能划分:守护神、司法神部署: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等神起源: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职能

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準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準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来历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据史书记载,城隍神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梁武陵王时,某地乡民在筹祭城隍时,突然间窜出一条红色的蛇,绕着牲牛不去。由这段记载,可知梁时祭祀城隍在中国南方已是件极为寻常之事。及至隋唐一统天下,初因祭祀城隍的习俗仅流行于江南一带,故于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但是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可见此时的城隍信仰已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信仰。当时张曲江曾有《祭洪州城隍文》,五代之际,吴越王有重修《城隍神碑记》,南宋陆游亦有《宁德县城隍庙记》,由此可知,中唐以来都县大多有祭祀城隍之活动。及至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应天府)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鑒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汴、濠、鸠、和、滁等州朱元璋“龙兴之地”的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则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清代初年又加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为“都城隍”,而后***的新竹城隍庙受光绪帝敕封,亦称都城隍,所以自清代开始,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下列几类:都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当然在一些特殊地点或特殊机构中也都存在着这四类以外的城隍。如苏州除了府城隍之外,还有布政财帛司“城隍”庙、按察纠察司“城隍”庙、粮巡道城隍庙。长洲县的城隍还兼“七省漕运都城隍”,即漕运总督的城隍。另外,赤兰相王庙兼苏州的江南织造城隍神。由此可见,城隍神原是城镇的守护神,后来渐由守护神演变成对应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中提到:“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互相依赖的关係。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封他为大将军及万户候,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四川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庙是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麵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北京地区是明朝一代忠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梁兴扬道长参考《周易.泰封》《易经》

部属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三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七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良愿司、查过司、文书司、地狱司、功曹司、掌案司、检簿司、驱疫司、学政司、典籍司、罚恶司、注福司、注寿司、督粮司、巡政司、感应司、保全司、仪礼司、稽查司、赏善司、提刑司、考功司。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功曹司、功过司、注福司、瘟疫司、感应司、罚恶司、功考司、记功司、事到司、监狱司、巡察司、赏法司、刑法司、察过司、见录司、来录司、警报司、赏善司、库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廿四司:阴阳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勛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组廿四司,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来。 廿四司:阴阳司、任免司、感应司、差捕司、讯问司、府库司、科甲司、农啬司、匠工司、商贾司、钱银司、幽冥司、纠察司、婚娶司、子孙司、医药司、寿命司、功过司、曲直司、监狱司、兵戎司、运途司、文书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组廿四司,司名皆为对偶,相当骈俪,文艺程度较高;且各司之职称,皆为民众所求而设定。

演变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东南三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苏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苏缄、南昌城隍灌婴、绍兴城隍庞玉、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杭州城隍周新、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在***,许多中国大陆原乡的城隍,得到本省人的虔诚香火,立庙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等。在***,虽然台北的省城隍庙的城隍称为“省城隍”,但在1891年,清朝官方即升格新竹城隍庙的城隍为省级的城隍。此外,台南市的***府城隍庙,以其为最早之官建城隍庙,并且台南为明郑王朝之首都,故亦号称省城隍等级的“威灵公”。三庙信徒各以其历史为荣,自认所奉之城隍爷位阶最高,颇见争议。

封号

依明朝官方“城隍阶级封号”的说法: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灵王)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府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州城隍(侯爵,灵佑侯):掌管州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境主 若无城池的街道、行政区欲奉祀守护本地的神祇,则不称城隍, 改称“境主尊神”。明太祖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1368年2月7日),“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应天府(今南京市)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鑒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府的城隍神是“承天鑒国司民显灵王”,中都临濠府(即凤阳府,现安徽省凤阳县)的城隍神是“承天鑒国司民贞佑王”,太平府(现安徽省当涂县)的城隍神是“承天鑒国司民英烈王”,和州(现安徽省和县)是“承天鑒国司民灵护王”,滁州(现安徽省滁县)是“承天鑒国司民灵佑王”。京都以外的五位城隍,都是正一品。这一都五府州以下,府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

起源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兇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早在周朝,每到收穫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年。 唐朝时,中国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奉祀

立庙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福州的城隍庙是建于晋朝太康三年(282年),相距仅43年,所以福州城隍庙是全国第二早的庙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杨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製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蹟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候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从前的新加坡也继承了处处有城隍庙这一传统。 从前新加坡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芭,通常这些山芭都设有一座城隍庙,村民相信它能为大家消灾、解难、赐福,是村民生命、财产的守护者。山芭的被徵用和重新发展,联合庙出现之后,城隍庙的数目才锐减。以前的城隍庙地方性很强,香客大都是住在庙宇所在及邻近地区的居民,现今这个地方性已打破了,不管哪一座城隍庙,香客都可能来自岛国各个角落。现今的城隍庙除了满足香客的心理要求外,也是过去的山芭村民联络情感的场所。

祀日

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于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在中国大陆已废,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範围广、人数多。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捨,府城隍庙每年农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捨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捨。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例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

国内祠庙

福建都城隍庙

福建都城隍庙(福州城隍庙)是全国第二早的庙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极盛时面积达100多亩,门前耸立有华表,内有大广埕、戏台、酒楼、天井、大殿、庑郎、钟鼓楼、后殿等,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对天下各地城隍按等级赐予封号,如府称公、州称侯、县称伯。而福州的城隍老百姓尊称其为“城隍公”,可见级别之高。洪武二年(1369年),被赐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 秩正二品。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把福州府级的城隍提升为省级,称为“福建都城隍”。所在的小巷,被称为“城隍街”这在全省、全国实属罕见。福州的城隍庙,供奉的是汉代忠烈人物周苛。周苛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坚守荥阳城,当项羽攻下城池时,周苛被俘,项羽欲封他为上将军,享万户候。但周苛忠贞不降,并怒斥项羽,于是被烹煮而死,十分惨烈。此外,福建都城隍庙里,还附祀许多历代的名臣良吏、清官乡贤人物。如唐朝光禄大夫樊公、五代辅佐王审知有功的刘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时尤溪守将卢珖、元朝太尉忠献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战胜元军,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汤和等十几位之多。由此可见,福州人民对于历代以来在守护福州城、建设福州城有突出政绩的官吏,立牌位于城隍庙中,以示永远怀念,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兴化庙

在原莆田县内,有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的兴化府城隍庙,由照墙、外埕、大门、甬道、仪门、中门、正殿、后殿及两厢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24亩(一说18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为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瓒,俗称城隍爷。该庙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庙

莆田城隍庙除了兴化府城隍庙外,还有建于府城隍庙之后的莆田县城隍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兴化县由游洋迁往的新县城隍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卫后建的平海城隍庙,建城后建的吉城隍庙,为怀念故国宋在南门建的浙江城隍庙,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后建的华亭仁和城隍庙。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禧民众被迫迁往涵江凤岭、鲤江城隍庙废,他们于此重建庙宇,亦名鲤江城隍庙;复界后,他们迁回莆禧,重建其庙宇,涵江鲤江城隍庙保持不动,现为涵江区一所着名的道观。

永宁庙

永宁城隍庙位于泉州城东南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街。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为当时永宁卫城的附属建筑;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光绪年间(1875~1908)进行大修。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加以整修。庙坐北朝南偏西,三进、五开间、重檐歇山顶,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后殿和左右两厢房组成,主祀忠佑侯城隍爷,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将军、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筑宏伟壮观,规制完备,且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颇为精美,是泉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在全省亦少见。庙内外还保存有清道光十五年的重修碑记1方、序碑1方、民国8年及12年摩 崖石刻3方。永宁城隍在石狮、厝上都有分炉,且传播到***,在闽台两地有较大的影响。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永宁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设立卫城,辖今崇开、厦门、金门一带海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现永宁隶属晋江县。1989年石狮市成立,划归石狮市管辖。现辖永宁、沙堤、梅林、港边、外高、浯沙、金埭、下宅、郭坑、山边、后桿柄、院东、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西岑、子英、沙美、新沙堤二十一个行政村。

邱县庙

在邱县旧治邱城内西南,逼近西门,城内街北。明天顺年间,县丞唐映建。明隆庆年间,知县沈宗杲重建,有正殿、寝室、两廊、仪门,门左为土地祠,南为钟楼,门右为寄魂祠,南为鼓楼,前为大门。1665年(清康熙四年),知县张珽重修,金碧辉煌,炫然夺目。对门增置戏楼一座,每月朔望,长吏拜礼致敬,诣香神前。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知县阎大绶倾其家产,治理邱县,爱文才,礼贤士,重教化,在任十年,殉职于邱,百姓传颂亡灵为“邱县城隍”。
霞浦县城隍文化——全国一地三城隍庙(福宁府城隍庙、霞浦县城隍庙、义乌城隍庙),全国罕见
2012年4月16日开始,义乌市志编辑部启动“重走义乌兵东南抗倭路”活动,探寻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义乌兵来抗倭遗蹟和文化传承影响,探寻霞浦县义乌城隍庙。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播出“走遍中国”《城隍作证》节目后,引起人们对霞浦县城隍文化的重视。福宁府城隍庙福宁府城隍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原福宁府府治所在地)松城街道(原松城镇)万贤村,城隍庙始建于宋元佑二年(1087) 。现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重建城隍庙”石碑等, 现主体建筑为1995年重修。199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福宁府城隍庙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庙史。元、明两代,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原县城隍庙,改为州城隍庙。清代,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原福宁州城隍庙随即改为福宁府城隍庙。原奉祀的城隍爷,亦依例晋爵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据《霞浦县誌.祠祀志》载:旧时“每岁春秋仲月,地方官于风云雷雨坛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祷皆诣庙”。崇拜神“为西汉御史周苛。因守荥阳,羽破城、苛骂不绝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设城隍庙祀之”。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播出“走遍中国”《城隍作证》节目后,引起人们对霞浦县城隍文化的重视。一宇两庙清代,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福宁府统辖霞浦、福安、寿宁、福鼎、宁德五县(当时周宁、柘荣尚未设县),福宁府城隍也统辖五县城隍,城隍庙内,并塑有五县城隍神像合祀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霞浦县知县胡世钰,将福宁府城隍庙东侧的原蓝溪书院旧址,改建为霞浦县城隍庙。这样就出现同一个庙宇里面有两个城隍庙,即福宁府城隍庙和霞浦县城隍庙,这种“一宇两庙”现象在福建各地比较少见。霞浦县城隍庙比较小,门前对联:庙小城隍大,槛低百姓亲。白马红马福宁府城隍庙内南面建有一个马廄,有泥塑的白马、红马各一匹,石造的马槽一个,两马高大威武,白马和红马旁边各有一个马卒牵着。据说这是城隍爷的坐骑,城隍爷白天骑白马,晚上骑红马,巡视府县各地,保一方平安。霞浦县城隍庙历史文化一、福宁府城隍庙1、福宁府城隍庙历史沿革
霞浦县古名温麻,创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县治在今霞清县古县村、县境範围相当于现在的连江、宁德、周宁、寿宁、福安、霞浦、福鼎、柘荣8县及罗源、政和、各一半的面积,除辽阔的海洋、众多的岛屿外,陆地总面积约有1.16万平方公里。(现仅存1500平方公里)
唐、宋期间,连江(包括罗源)从温麻县划出自立为县,原温麻县改名为长溪县,县治由古县村移至今之霞浦松城镇(现为松城街道),后因宁德、福安各自建县,长溪县境面积缩小为3500平方公里(即今之霞浦、福鼎、柘荣三县领地)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5年),创建长溪县城隍庙(即福宁府城隍庙的前身)为闽东境内第一座城隍庙,至今已有九百一十三年的庙史。元、明两代,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原县城隍庙,改为州城隍庙。清代,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原福宁州城隍庙随即改为福宁府城隍庙。原奉祀的城隍爷,亦依例晋爵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每岁春秋仲月,地方官于风云雷雨坛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祷皆诣庙。神为西汉御史周苛,因守荥阳,羽破城、苛骂不绝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设城隍庙祀之。故福建都城隍庙与福宁府城隍庙,所祀之神,皆为周苛御史也。
福宁府统辖霞浦、福安、寿宁、福鼎、宁德五县(当时周宁、柘荣尚未设县),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宁府城隍统辖五县城隍,城隍庙内,并塑有五县城隍神像合祀之,城隍文化内涵比较完整,且地点宽阔,庙宇雄伟,足为各县楷模;在福宁府城隍文化的影响下,宁德县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福安县于宋淳祐十年(1250年)、寿宁县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鼎县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先后建立了各县城隍庙宇,虽然建筑规模大小,场地宽狭,各有不同,但闽东城隍庙宇总的特点是堂皇而不华侈,庄严而不恐怖,与府庙完全一致,其他春秋祭祀、迎神赛会诸俗例,亦无多大区别。霞浦县是福宁府的所在地,起初只有福宁府城隍庙,建筑年代最早,未有霞浦县城隍庙,鑒于福宁府五县其他四县都有县城隍庙,因此霞浦县知县胡世钰,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将福宁府城隍庙东侧的原蓝溪书院旧址,改建为霞浦县城隍庙。另外于明嘉靖间,戚继光参将,带领的浙江义乌兵,来此剿除倭寇,义乌兵营有一段时间常驻本县东关,他们都带有义乌城隍爷的香位前来,这些义乌兵也就在驻军处,建立了一座义乌城隍庙;因此霞浦县城就有府城隍、县城隍和义乌城隍三个城隍庙,所以霞浦城隍文化特别发达,老百姓和政府,对城隍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格外重视。三个城隍庙,都有较多神产,尤其是福宁府城隍庙,神产之多,富甲福宁府的所有庙宇。 2、福宁府城隍庙原有建筑规模
福宁府治的霞浦县城,背倚龙首山,面向松山海形势险要,景物幽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各种庙宇不下一二十座,其中最大庙宇就是福宁府城隍庙。该庙占地约7亩,坐北朝南,内有三进,分为三堂,第一堂亦称前座,面向东门大街,为重檐歇山顶双层砖木结构,左右有东西辕门,中为弧形照墙,墙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图像,入内有东西马廄,塑有披鞍大马及马夫神像,栩栩如生,显得庄严威武,经中天井上台阶为长廊,廊上卷棚顶,悬柱樑边挂满宫灯,装饰极美观。前座入口处有红漆大门六扇,平日左右边门出入,神诞节日正门始启,正门内正中,有六角形戏台,面积约50平方米,高约1.5米,台沿雕刻花鸟人物,五彩油漆,台顶天花板为八角形斗拱,结构精緻,台前为观众看戏的大厅,两旁为小天井,天井外上有环楼,下有厢房,专供妇幼看戏之用。
二堂又称中座,为单层悬山顶砖木结构,登上台阶,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祀有科房官员及福宁府属五县城隍神像,中有大厅,供行人走路及节日城隍出巡前,排列仪杖、銮驾之用。
三堂左右为钟鼓楼,厅中大殿为城隍爷座位,座位背后有一暗室,内塑有一尊特别高大的城隍师爷神像,俗称土城隍,室内阴森森,非有紧要事故,人们不敢进内点香。
此庙系北宋元祐二年(1085年)创建,明洪武三年福宁县令郭征一修,成化十六年福宁州判黄晟又一修,嘉靖乙巳年,福宁州知州黄良材,曾扩建并大修一次,进士林炫有记。该次修庙立有碑石一座,经地下发掘出土,今仍树立于庙中。最后于民国四年全宫又进行油漆重修一次。自从建庙至今,将近千年历史,地址始终没有变动。3、福宁府城隍庙现状
福宁城隍庙历史悠久,虽历经重修,但也不无坎坷的遭遇,民国初期经常被***军队,作为驻兵营房之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作为县国民兵团团部办公的场所,后又被县司法处(法院)占用。解放初期暂为县公安局使用,其后长期被借用作为解放军的营房。
1990年部分热心公共事业的万贤村老人,为恢复城隍文化景观,同时作为老人活动场所,自发成立福宁城隍庙筹建组,推举理事五十一人,辛苦经营,筹集资金百万余元,按照原有的庙貌,进行重建,在民众及有关部门的赞助和支持下,一座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福宁府城隍庙,终于在1995年,正式落成。
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高14.56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钢筋水泥及砖木结构,上面披以金电影琉璃瓦,走廊中间有四根青石透雕的龙柱,左右有花岗岩方形石柱,刻有楹联:城隍庙建古善里,宋创明修今豹变;汉御史封威灵公,州兴府继县蝉联。此联概括点明,府城隍庙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也叙述庙中所祀神名和封号,使人看后一目了然。联为长溪诗社社长张景骞老先生撰,永安一中高级教师张一仪书。廊长22.4米,宽4.5米,廊内一字排二十单扇大门,门中玻璃框内镶嵌有岳母教子、木兰从军等二十幅杉木精雕的传统故事。设计幽雅美观。入大堂有六支红朱油漆大柱,庄严雄伟,堂正中神殿上,高悬福宁永福黑底金字1米宽,4米长的大匾额,左右柱上有大联板一副,文曰:明日究无多,世人似觉未觉;私心少一点,善事难为能为。此联富有哲理,为龙山樵撰,郑名彦书。藻井八角形,绘有十四图,彩色工笔的百鸟百兽图,十分典雅,神座前有长3.5米,高2米,宽1米的大供桌一张,厅中竖敬神如神在篆体五字的木牌,左右两厢塑有十八尊侍从,判官等立像。肃穆洁净,令人钦敬。庙内现仍保存有历史文物多种,如地下出土的明嘉靖二十二年立的重建城隍庙石碑、船形石槽、须弥座石鼓、梅花鹿石刻等,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福宁府城隍庙已于1997年12月,被霞浦县人民政府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义乌城隍庙1、基本概况义乌城隍座落于福建省霞浦县松城街道(原松城镇)东关村,始建于明朝浙江参将戚继光率领义乌兵来闽讨伐倭寇期间。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原义乌城隍庙,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278平方米,前座有大门,门外有马栏爷及神马。门内有戏台,两边有天井,中有大厅供人看戏用,厅边有两庑及洒楼。第三大厅殿上配祀有关帝及周仓、关平神像,最后一座为义乌城隍爷大殿,殿后尚有厨房、宿舍供庙卒使用。现义乌城隍庙是利用原庙旧大殿重新再建,面积325平方米,祀有义乌城隍爷显佑伯。霞浦义乌城隍庙是戚继光将军率领戚家军入闽抗击倭寇,保疆卫民的历史见证,是霞浦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2005年3月,中央电视台4套摄製组到霞浦县义乌城隍庙拍摄《城隍作证》节目,同年5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4套《走遍中国》节目中播出。2、建造霞浦县义乌城隍庙在福建省霞浦县东关,义乌城隍庙就在街道边上。虽然面积不大,但“义乌城隍庙”的招牌非常显眼。门口有一副对联:“戚继光平倭卫国,义乌兵保境安民。”庙内的《义乌城隍庙碑记》记述了这座庙的由来。“嘉靖四十一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义乌兵八千,来闽平倭,英勇善战所向皆捷,万民称庆。为防倭寇死灰复燃,戚继光将军特留下数营义乌兵,驻防在福宁东关临水宫。部队出师时,为保护行军顺利,随军带来‘关帝公’及‘义乌城隍’神牌,他们自己出钱出力,在驻地临水宫东侧,建起‘关帝庙’和‘义乌城隍庙’。”庙内,供着义乌城隍“显佑伯”。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张金龙说,这里的“显佑伯”塑像跟义乌的一模一样。霞浦县义乌城隍庙秘书林宗荣介绍,霞浦是闽浙交界的第一站,当年义乌兵入闽时,首先驻扎在霞浦待命。这支军队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绝不入城扰民。戚家军征战五年,先后取得横屿之战、福宁州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于嘉靖四十六年(1567)蕩平倭寇。为防止倭寇死灰复燃,戚继光在凯旋之前,特留下一部分义乌兵驻守霞浦,正是他们建起了义乌城隍庙。3、史海勾陈从义乌到霞浦400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数千名义乌志士回响戚继光的招募,前往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戚继光率领下,以义乌兵为主力的戚家军在浙江、福建连战连捷,一举扭转明军之前屡战屡败的危局,蕩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刚勇的义乌兵从此名扬天下。时至今日,在东南沿海各地,仍留存着众多义乌兵抗倭的遗址,传说着他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义乌兵的后代在各地繁衍生息,一些地方还沿袭了当年义乌兵带过去的生活习俗。在福建省霞浦县东关,保留着一座当年由义乌兵建造的义乌城隍庙,并且还生活着义乌兵后裔!义乌兵后裔寻根霞浦不仅存有义乌城隍庙,还繁衍生存着义乌兵后裔。97岁的张景骞,至今仍盼望着回故里寻根。从2012年4月16日开始,义乌市志编辑部启动“重走义乌兵东南抗倭路”活动,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20多人组成的走访队伍由义乌出发,从台州临海一路向南,沿着400多年前义乌兵的足迹实地寻访,蒐集相关资料。昨天,在福建省霞浦县东关,寻访队伍收穫重大发现:这里,保留着一座当年由义乌兵建造的义乌城隍庙,并且还生活着义乌兵后裔! 为了这次寻访,义乌市志编辑部实际上已经準备了很多年。早在2002年,张金龙等人就曾踏上过寻访之路。之后,陆陆续续有人过去探访,史料的挖掘也在不断深入。而这一次的寻访,用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的话说,就是“重走义乌兵戍边路”的延续,是为了给立下不朽功勋却极少被史册记载的义乌兵作完整的记录。2012年4月19日,义乌市“重走义乌兵东南沿海抗倭路”走访团到达福建宁德市霞浦县。在霞浦县松城街道东关,至今仍矗立着一座“义乌城隍庙”。据说,这座庙是四百年前留守的抗倭义乌兵建起来的,在2003年得到重修,门口挂着对联:戚继光平倭卫国,义乌兵保境安民。最令走访团激动的是,大家找到了一名义乌兵的后裔:97岁的霞浦东关人张景骞。张景骞在解放前当过国小校长、教育局局长,解放后到霞浦县政协担任文史专员,至今参与编纂或主笔的霞浦文史资料彙编已有10多本。2004年前,义乌市志编辑部编辑孙清土、金善富、张金龙等人曾到霞浦收集义乌兵资料,得到当地可能有义乌兵后裔的线索。张景骞家住距“义乌城隍庙”1公里多处。见面时,老人神智清楚,口齿清晰。他戴着老花透视,拿着放大镜,帮大家在书架上的文史书籍中寻找有关戚家军、义乌兵的资料。张景骞说,他的祖辈是抗倭义乌兵,两兄弟从义乌一起到福建,一个兄弟在战争后失去音信。“我们原来有家谱记载我们来自义乌,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谱烧毁了。我一直很想去义乌看看,可惜现在腿走不动了。”在几十册《霞浦文史资料彙编》、《霞浦古建筑》等书籍中,大家收集了七八篇与戚家军、义乌兵有关的文章,其中张景骞写的就有三篇,这些书籍大多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张景骞在一篇《义乌霞浦城隍庙》历史沿革文章中,对义乌兵的在霞浦的经历、风俗习惯、为何留下来作了一些考证。走访中,宁德市志办工作人员蒐集到了有关义乌兵在宁德等地抗倭的资料,包括入福建抗倭的第一捷,在距离霞浦县不远处打的横屿之战。那一战,戚家军以“不成功、誓成仁”的英勇气概,直扑倭寇老巢,歼敌348人,俘虏29人,另有500多名倭寇逃到海中淹死。“宁德的抗倭资料详细而齐全,有点出乎意料,找到张景骞,有些幸运,也非常令人振奋。他是我们在东南沿海找到的第一个义乌兵后裔。”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说。在霞浦县城一间木结构的老房子里,97岁的张景骞坐在书桌前。他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大多是书画和各种历史书籍。看到寻访队伍,他激动地说,他就是明代抗倭义乌兵的后代,霞浦张姓宗谱上有记载,可惜在“***”时家谱被毁。“真想回老家看看啊!”张景骞说,“真对不起自己的老祖宗,到现在也不知道老家在哪儿。”自号“龙山樵”的张景骞是霞浦县政协委员,一生坎坷,霞浦县众多文史资料都是由他主持编写的。虽然已经97岁高龄,老人依然思路清晰,并仍然坚持写文章、写诗词。他说,目前霞浦还有几家张姓,他们都是义乌兵的后裔。在霞浦,义乌兵行军作战携带的军粮光饼、糖塔还流传在民间,并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义乌兵在农曆八月十五夜用曳石吓退倭寇的战术,成为人们祈求一年平安的风俗,延续至今。福宁府城隍对闽台文化传承和历史影响福宁府统辖霞浦(包括柘荣)、福安、福鼎、宁德(包括周宁)、寿宁五县,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宁府城隍庙,建筑年代最早,城隍文化内涵比较完整,且地点宽阔,庙宇雄伟,足为各县楷模,在福宁府城隍文化的影响下,宁德县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福安县于宋淳礻右 十年(1250年)、寿宁县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鼎县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先后建立了各县城隍庙宇,虽然建筑规模大小,场地宽狭,各有不同,但闽东城隍庙宇总的特点是堂皇而不华侈,庄严而不恐怖,与府庙完全一致,其他春秋祭祀、迎神赛会诸俗例,亦无多大区别。 福宁府治霞浦,地处闽东沿海,是全省海岸线最长、海洋面积最阔、海岛管辖最多的县份,它和***只有一水之隔,人际关係往来甚密,渔业、商业交流活动,更是频繁,福宁商人也有不少去***开设店铺,或做其他职业,至今福宁人在***定居的仍有数万之多,福宁城隍文化,必然也随之传到***去。特别是清代驻防在***的军队,实行“班兵制”,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至同治八年(1869年)止,时间长达两百年之久,这种“班兵制”是每三年换一班,由福建沿海县份调派善守善战的水师兵员,到***去驻防,福宁镇烽火营被抽调戌台的兵员人数最多,据现存资料:道光八年(1828年)的《戌台营丁官弁录》中的统计,是年(1)抽调分配到***艋舳营兵额707名中,福宁烽火营占108名,(2)抽调到台护洋水师营的兵额707名中,福宁镇烽火营水兵占265名。(3)抽调到***噶玛兰营兵额397名中,福宁镇占63名。(4)抽调到***北路协辖兵额726名中,福宁镇水师官兵占270名,总计仅道光八年这一年的班兵中,福宁镇被调兵官人数达888名之多,如按此数推算,清代实行“班兵制”的两百年中,福宁镇被调去戌台的水师官兵额数,当在6万人次以上。在这时间久长人数众多的福宁镇戌台官兵中,他们都是福宁人,同样都是福宁府城隍的信徒,各人为着使其三年戌台期间,家中父母妻子平安长寿,个人行军安全顺利,临去之前必然会到福宁府城隍庙烧香许愿,祈求保护。有的人还会把城隍图像及符袋,作为保护神,随身带到***去。鑒于明代戚继光来霞浦(当时称福宁州)剿除倭寇的义乌兵数百名驻防霞浦县城,他们都带有义乌城隍神位,后来还建了义乌城隍庙一座(至今犹存)的情况,那幺福宁镇水师兵员驻防***的人数达6万多人次,时间达两百年之久,很可能和戚继光的义乌兵在霞浦建义乌城隍庙一样,他们也会在***驻地,建立起福宁自己的城隍庙来,目前因无资料,这只是一个推测,据说***松山有一座名叫“霞海城隍庙”,是否与此有所渊源,似也值得研究,不过不管有无建庙还是次要的,而福宁城隍文化,随着许多官兵长期传到***去,这是可以肯定的。闽台城隍文化关係密切,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得到进一步研究和更大的发展。

文学形象

蒲松龄《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阅微草堂笔记》城隍惩醉奴幽明异路,人所能治者,鬼神不必更治之,示不渎也。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亦代治之,示不测也。戈太僕仙舟言:有奴子尝醉寝城隍神案上,神拘去笞二十,两股青痕斑斑。太僕目见之。阴阳水火不能相容,人能够分清的,鬼神不必要去管,以表示敬重人。明暗同一準则,人不能正确处理的,鬼神有时代为处理,以防止意外。太僕寺卿戈仙舟说,有个奴僕醉倒在城隍庙的神案上,被神捉去打了二十大板,伤痕累累,戈仙舟曾亲见现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7964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