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在线学习 > 正文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时间)

作者:卞馨荣 在线学习 2023-04-07 00:07:23 阅读:22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僕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画,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藉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史达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藉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誌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这场战争使苏联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此后,联邦德国至苏联之间的地区成为苏占区,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基本介绍

名称:苏德战争(苏联称其为伟大的卫国战争)地点:苏联、德国、东欧时间: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参战方:苏联、纳粹德国、德国僕从国(义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结果: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参战方兵力:纳粹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
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伤亡情况:德军:1180万(死亡及失蹤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
苏联***:2960万(死亡及失蹤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主要指挥官: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重要战役:基辅会战、明斯克战役重要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转折点:史达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结束战役:柏林战役开始标誌: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结束标誌:1945年5月9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所属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背景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德国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如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总计有超过150万政治犯在纳粹德国被处决。而对所谓“***”的迫害导致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受害者高达1800万。纳粹德国崇尚的是一个***制度的纳粹主义制度,于1936年11月25日通过与日本帝国签署***产国际协定,正式确立了其意识形态立场。墨索里尼的***义大利于1937年11月加入了该“公约”。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併。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为笼络日本***,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停止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的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和军售,7月德国军事顾问撤出中国。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39年3月23日,德国向立陶宛施压,逼迫立陶宛割让梅梅尔领地。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範围。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1940年4月9日,德国逼迫丹麦投降,并侵略挪威,两个月后占领挪威全境。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海狮计画”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画。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义大利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旨在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苏联在史达林的领导下于1928年至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画,苏联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苏联从一贫如洗的状态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苏联在战前试图通过实行“集体安全政策”来扼制德国、日本。义大利等***国家的侵略活动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同时,苏联也通过共产国际领导全世界的工人运动革命。因此苏联政府希望通过人民阵线运动联合资本主义左翼来减少工人运动的阻力,并防止出现全世界资本主义组成联合军队绞杀苏联。在1937年开始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全国超过200多万人在接下来两年内因政治运动波及而被捕或发配到流放地,其中30万至40万人被处决或死于流放地的艰苦条件。这场运动导致苏联***中有超过3.5万名军人牵连被捕,其中大约1.5万军官被处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指挥能力。苏联的战备和扩军工作过于匆忙,一味追求扩大***规模也导致了技术人才和指挥岗位的不足。而在30年代早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尤其是乌克兰,部分农村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饑荒,导致乌克兰一些边远地区的发生过叛乱,使得一些乌克兰人对莫斯科不满。1934年9月19日,苏联加入国际联盟,以联合英法。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以应对德国侵略活动。1939年4月17日,苏联和英国、法国开始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年8月,苏联对英法的莫斯科谈判破裂,苏联放弃集体安全政策。1939年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宣布建立东方战线,以加紧巩固防御德国可能的进攻。1939年9月17日,苏联派兵进入波兰寇松线以东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1939年11月30日,苏联侵略芬兰,冬季战争爆发,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1940年6月,苏联派兵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几乎同时,苏联收回了被罗马尼亚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1940年7月21日至7月22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议会通过申请加入苏联。8 月3日至8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决定接受三国以加盟国身份加入苏联。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还派遣了苏联援华航空队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在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之时,苏联又大幅度改变了其在远东的战略,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不再对中国***政府进行援助,而是决定在中日战争中採取中立态度,并且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调回苏德战场。但是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抽调远东的部队,而是直到苏联已经确信日本準备南进而不是北上的时候才调走了部队。

英国

英国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就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义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义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政府认为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所以即使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是一个极端的***主义者,英国的国民对苏联也并不抱有什幺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苏联和德国爆发了战争,于是苏联便不再被认为是英国的假想敌,而是英国对抗德国的同盟国。

美国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坚持不对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行直接的干预。但是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不能容忍第三帝国占领全欧洲。因此,美国一直在给予英国军事援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借道英国给予苏联军事援助。可以说,英美给予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军能够击败德军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日本

在1938年日本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係非常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日本国内北进派在诺门罕冲突后失势,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1940年9月日本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指染西方列强的亚洲殖民地,因此1940年底美国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範,使得日本丧失主要石油进口来源。苏德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加剧紧张局面,因此,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採取中立。不过苏日方面依然互不信任,苏联在苏德开战后依然保有70万***在远东防範日军。直到1941年12月日军进攻西方殖民地时,苏联才调走了部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部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

芬兰

1939年11月30日,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被苏联强占的国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但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助长了芬兰恢复“大芬兰”的领土野心,最终芬兰军队于1941年6月30日全线越过苏芬1918年边界线继续进攻,此举导致英国于1941年11月29日向芬兰发出最后通牒撤离越线地区,芬兰政府拒绝,于是12月6日英国政府向芬兰宣战。但芬兰由于前后两场战争国力损失过大而无力继续进攻。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採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意识形态

德国方面

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1925)中论证了所谓“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必要性:在东欧,特别是在俄罗斯,德国人应该扩张获取新的领土。他构想在征服那片土地后将迁移日耳曼人到那里去定居,并使得当地的德意志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根据纳粹意识形态,日耳曼人民构成了“主宰种族”,同时将大部分东欧地区现有的斯拉夫居民灭绝或驱逐到西伯利亚,并将少数剩余居民留作奴隶劳动。 希特勒早在1917年就宣布俄国人在其眼中是低等的,他认为布尔什维克革命使犹太人掌权并征服了斯拉夫人。希特勒认为斯拉夫人无法统治自己,而是被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人所统治。纳粹领导人(如海因里希·希姆莱)认为反对苏联的战争是纳粹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并确保日耳曼超人(Übermensch)的领土扩张,根据纳粹意识形态,他们是雅利安·海伦沃尔克(Aryan Herrenvolk 即 "主宰民族"),去牺牲那些讲斯拉夫语的“***”(subhumans)。在战争爆发前,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往往鼓动他们手下的部队士兵针对那些被描述为“犹太布尔什维克分子”、“蒙古野蛮人”、“亚洲洪水”和“红色野兽”的人不应留情。绝大多数德国士兵以纳粹意识形态的方式看待战争,将苏联人视为“次等野蛮人”。希特勒以激进的方式提到这场对苏战争,称之为“灭绝战争”(Vernichtungskrieg),这既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也是种族战争。纳粹对东欧未来的构想在东方总计画(Generalplan Ost)中得到了最清晰的编纂。被占领的中欧和苏联的人口将被大部分驱逐到西西伯利亚,被奴役并最终被消灭;被征服的领土将被德国或“德意志化”的定居者殖民。此外,纳粹还试图消灭中欧和东欧的全部犹太人口,作为旨在消灭所有欧洲犹太人的计画的一部分。1941年德国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初步成功后,希特勒认为苏联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状态,可立即征服。 1941年10月3日,希特勒宣布对于苏联的征服:“我们只需要踢一脚,整个腐朽的建筑就会倒塌。”因此,德国期待用另一个短暂的闪电战迅速取得胜利,而并没有为长期战争作出认真的準备。然而,在1943年苏联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德国军事形势后,纳粹的宣传开始改为将这场战争描绘为德国对西方文明的捍卫,以防止“欧洲文化”被涌入欧洲的庞大“亚洲布尔什维克野蛮人”所破坏。但即使是在军事形势恶化的1943年以后,纳粹官方的意识形态依然鼓励德军士兵在东线战场儘可能的实施暴行。1943年10月4日纳粹二号人物海因里希·希姆莱在波森对党卫队军官发表讲话时宣称:“一个俄国人,一个捷克人的遭遇如何,我丝毫也不关心……这些民族繁荣昌盛还是活活饿死(原文用verrecken,是指牲口倒毙),只有在我们需要他们作为我们文化的奴隶这一点上才使我关心,否则,我根本就不关心。一万名俄国妇女在挖反坦克壕时是否累倒,我关心的只是为德国挖的反坦克壕是否完工这一点。”

苏联方面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约瑟夫·史达林的领导下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经济成长。史达林的核心宗旨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从1929年开始,它表现为一系列全国性的五年集中计画。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开始了加强军备进程计画于1928年正式开始,但实际上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画的核心是基础重工业和铁路交通。只是在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画结束时,加强军事力量才成为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焦点。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不特别试图区分***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区别,而是认为这些国家皆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并以垄断资本家为主要社会经济力量组成的,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苏联方面开始认为日本和义大利式的***国家为更具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爆发不久,史达林就预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纳粹党在德国攫取政权,他在1934年1月又明确指出,国际关係尖锐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国,它们两国退出国际联盟,"更加推动了军备的扩充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準备","现在又像1914年那样,好战的帝国主义的政党,战争和复仇的政党是最出风头的。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1933年12月,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爆发。苏联因此在1934年加入了国际联盟,并在1935年5月2日和法国签订《苏法互助条约》。但由于欧洲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3月被德国全境占领而英法并未作出实际反应导致苏联政府对集体安全政策丧失信心。于是在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失败后,苏联转而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划分势力範围以独自进行反侵略準备。1941年6月德国入侵后,苏联降低了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宣传,转而提高了民族主义保家卫国观念的口号。1941年7月3日,史达林以《伟大的卫国战争》为题发表演说,认为战争的性质在于:“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它同时是全体苏联人民反对德国***军队的伟大战争。”随着战事进展,在1941年11月7日,史达林红场演讲:“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为完全粉碎德寇而战!”从而进一步将苏联卫国战争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史达林同时在卫国战争期间放宽了苏联的宗教政策。当苏联***重新取得战事主动权,并攻入苏联西部边境以外的轴心国和轴心国占领区时,苏联官方开始降低民族主义口号,并重新开始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主要旗帜。宣布战争的最终目的为意识形态目的的“消灭***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式的“向德国人民复仇”,并将德国人民称之为“希特勒主义下被压迫的受害者”。但即便如此,很多***士兵依然由于家乡被蹂躏的愤怒而以复仇主义的观点对待轴心国人民。

战争爆发前

苏德关係

参见:西班牙内战东方战线波兰战役法国战役1933年12月起,苏维埃联盟主动向大英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议缔结一个共同防止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区域性协定。到1934年6月,苏联和法国就《东方公约》达成草案。随后通过1935年5月苏联和法国签订的《苏法互助条约》和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捷苏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认为本国已经较为稳固的扼制了纳粹德国的扩张。但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英法在排斥苏联参与的前提下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一下使得苏联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保障。1936年2月,西班牙大选将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带入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人民阵线政府,但在几个月内,右翼军事政变发动了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这场冲突很快就发生了代理人战争的特徵,涉及苏联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左翼志愿者,主要是由受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支持的的第二西班牙共和国为一方; 而受到纳粹德国,***义大利,葡萄牙萨拉查独裁政府支持的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军事反叛组织西班牙长枪党武装为另一方。这场战争为轴心国部队和苏联***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试验场,可以试验他们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广泛使用的装备和战术。 随着1939年苏联在莫斯科与英法谈判的破裂,同时德国当局担心进一步扩张后引来包围网,因此主动提议对苏和解。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和德国政府达成了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和德国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都把这个条约当做是权宜之计,双方都不信任对方最终会遵守条约。就德国而言,这个条约的意义在于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就苏联而言,这个条约的目的在于争取时间为本国独自捲入战争做好準备。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欧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开始积极扩充领土以应对可能的战争波及。实际上苏联政府对德国政府的意图充满怀疑,因此对波兰寇松线以东领土的接收苏联方面直到1939年9月17日德军占领华沙以后才出兵行动。苏联在1939年以军事观点看待领土问题,暂时满足于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罗马尼亚维持一定外交关係。苏联1939年唯一的激进活动便是进攻芬兰,这一行为多少是受到苏芬关係长期紧张的影响。德国方面则自1939年9月1日以来力促苏联产生和英法的直接冲突,因此反覆催促苏联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划分的势力範围。德国政府态度中的一个例外是立陶宛的地位,按照苏德秘密协定,德国的势力範围本包括立陶宛。但随着苏联于1939年9月19日占领了波兰战前侵占的立陶宛故都维尔纽斯,德国失去对立陶宛的谈判筹码,退而求其次只要求苏联将立陶宛德意志人迁移到德国境内,而把立陶宛国土划入苏联的势力範围。但当苏联对芬兰进行军事行动时却引发了德国意料外的英国和法国对苏联的强烈不满,以至于英法一度策划通过在叙利亚和伊朗的空军基地轰炸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并直接派兵介入苏芬战争。由于芬兰的抵抗最终被苏军瓦解,英法才取消了这一冒险计画。在希特勒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苏联拖入对英法战争的机会流失了。1940年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法国战役结束。这一事件导致苏联政府希望西欧战争将长期化的预期成为泡影,而且由于德军在法国的军事行动中未遭到严重损失,苏联从间接的受到介入战争的威胁,转为受到有经验且庞大的德国军队的直接军事威胁。大受***的苏联迅速兼併了波罗的海地区并从罗马尼亚收回被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此时苏德关係已经转冷。德国对满足苏联要求越来越冷淡。如在保加利亚协助防务问题上德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协定,苏联和德国在1939年至1941这三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商品贸易。在双方贸易中,德国提供给苏联的多为重工业产品,包括工具机,吊车等工业设施,还有一部分军事工业产品,包括一艘半完工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苏联接收后改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重巡洋舰);苏联提供给德国多为工业原料,包括石油,粮食等。在双方贸易中,德国所进口的一直小于其出口的,事实上,由于苏联所提供的多为原料,德方以此为藉口长期维持不平等交换,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欠苏联的货款越来越多。至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为止,德国总计欠了苏联2.4亿帝国马克的货款。用当年的汇率换算,1美元大约可换3.33帝国马克,那幺德国大概欠了苏联7000万美元左右。在贸易中,苏联成为了德国重要的石油来源,1940年德国石油年储备量的4.6%来自苏联。苏联把年产量的2.1%出口到德国。德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的扩大进一步导致德国迫切试图摆脱对苏联的原料依赖,而準备以直接掠夺苏联领土的方式满足国内和战争需求。 由于对德国的越发不信任,苏联开始谋求在欧洲大陆寻找同盟者。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茨韦特科维奇政府签约加入轴心国集团,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3月27日部分高级军官和彼得二世利用人***动,发动政变,成立以西莫维奇(Dušan Šimovi)将军为首的新政府。苏联政府立即和新南斯拉夫政府谈判,于1941年4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苏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但纳粹德国政府也迅速反应,于第二天和其他轴心国成员发动入侵南斯拉夫之战,迅速占领了南斯拉夫全境。

战前準备

参见:希腊战役、不列颠空战海狮计画1940年7月31日,在伯格霍夫的会议上纳粹德国政府作出侵略苏联的政治命令。纳粹政府和军方的主要人物:希特勒、凯特尔、约德尔、雷德尔、勃劳希契、哈尔德和冯·普特卡默尔(希特勒总部的海军副官)集体出席。会议上希特勒对于入侵英国的海狮计画完全不热心。会议决定,入侵英国以德国空军在大不列颠战役的成功为条件。如果空袭失败,入侵应推迟到1941年5月。希特勒断言,苏联是英国最依赖的一个因素,俄国被击溃,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德国就会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地区的主人。于是决定对俄国的进攻将于1941年5月开始,在这时发动进攻,就可以有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希特勒在1940年8月下令制定进攻苏联的“奥托计画”,到1940年12月制定完成的计画改名为“巴巴罗萨计画”。德国原本计画在1941年5月进攻苏联,这样在冬季来临之前就能结束战争。但是由于巴尔干战事蔓延到希腊使得计画大幅度推迟,直到1941年6月下旬,德国才大举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轴心国方面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齐装满员,每个师14000至16000人),合计550万人。其中153个步兵师380多万人是德国军队,其余的37个步兵师则是僕从国军队,包括义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以及部分占领区徵召部队。儘管苏联的谍报人员佐尔格已经从日本提前传来了德国军队会在1941年5月下旬进攻苏联的讯息,史达林依旧倾向于认为这是英、美国家的离间计,旨在挑起苏德之间的战争,所以一直没有採取备战方面的政治措施(如总动员),苏联的军备计画依然按照1940年制定的时间表进行,即预计到1942年***才能基本完成整备。苏联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试探以试图推迟战争,但德国方面以拖延的态度对待这些提议。德国为了保持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主动权而没有向苏联政府提出任何修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决议,此举旨在进一步麻痹苏联方面,让他们误以为德国政府对当前的苏德关係十分满意没有新的要求。由于德国将1941年5月对苏联的进攻计画推迟到6月底,使得苏联情报部门很多获得德国正确入侵日期的情报也被证伪,进一步使得苏联政府产生对德国入侵具体时间的困惑。1941年6月13日代表苏联官方的塔斯社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苏德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即将来临的传闻。塔斯社说,苏联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如此,相反的说法完全是谎言和挑拨。声明否认德国向苏联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是暗示说,如果有这样的事,可以进行谈判。在所剩无几的和平的日子里,苏联人又继续给德国人发出了许多暗示,说他们愿意进行谈判。 到开战日1941年6月22日,苏联的五个西部边境军区共拥有170个师和2个旅,由于依然处于整编和组建状态,所有苏联的师级部队都不满员并且装备配发未齐。144个师只有8000人,19个师只有600~5000人,7个骑兵师6000人,加上依然在训练的后备兵共合计约290万人。

过程

战争爆发

参见:巴巴罗萨计画维亚济马战役明斯克战役敖德萨战役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战役柳班战役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罗斯托夫战役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在短短18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败退400――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的败退。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30万人。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顿河畔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无力占领苏军防守的重镇和主要工业中心之一的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採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採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兵力不足,一直都没有直接进攻列宁格勒。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史达林採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史达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实行焦土抗战,在撤离和疏散民众后,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1941年8月18日,苏联炸毁了第聂伯河水电站上的大坝。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颱风计画(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画,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準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着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1941年冬天,苏联***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入;在北部,苏联***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的训练拙劣,準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损失巨大。1942年5月,苏联又在準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捲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

参见:哈尔科夫战役克里木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高加索战役库班战役史达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会战 成功击退了苏联***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20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捲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苏联***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史达林格勒,随之在史达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史达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史达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史达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覆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轴心国部队包括德军第6集团军在内的主力27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义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伤亡被俘共85-100万人左右,苏军伤亡100-120万人左右。史达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史达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史达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乘胜紧逼顿河畔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史达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準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史达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僕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联***反攻

参见:十次史达林突击巴格拉季昂行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翠堤春晓柯尼斯堡战役布达佩斯战役巴拉顿湖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此后,苏联***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史达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第登入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1945年4月16日苏联***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1945年5月9日德国向苏联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苏联胜利原因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雄厚的人力物力。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1亿9300万。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总兵力达1136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帮助了苏联。莫斯科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仑军队一样,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苏联***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联***还涌现出了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史达林为首的苏联国防委员会,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为理顺指挥关係,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531.9万名党员。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涌现了以彼得罗夫斯基中将、马特洛索夫、卓娅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余人成为“苏联英雄”,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影响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其中苏联***部队累计死亡人数为865.6万人左右,包含300万上下死亡的俘虏,其余1800多万伤亡为平民,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纳粹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义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闢。最终德国的陆军主力在苏德战场被决定性的击败,东部防线也彻底被苏联突破,首都柏林被***攻克。纳粹德国武装力量在对苏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的120多万德军)。累计死亡人数为380万余人,含战时30万至57万死亡的俘虏。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英国多次举行会议商讨战后世界方案,最终建立了雅尔达体系以试图保障战后主要大国间和平。战后,德国领土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并最终导致统一的德国被分割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画使联邦德国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民主德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画后才得以恢复。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均受到了苏联***不同程度的占领,但史达林并未迅速要求当地共产党採取革命行动夺取政权。相反,史达林满足于维持人民阵线和联合政府的形式鼓励当地共产党和其他资产阶级左翼党派联盟,以换取维持和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同盟关係。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如罗马尼亚在1944年8月23日至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时间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同资产阶级政党和君主政体同时存在。但随着冷战形势的恶化,最终“大同盟”依然破裂,苏联于是不再阻止中、东欧地区的共产党重新建立政权。同盟国对德国占领区进行了有计画的人口迁移。依照纳粹“生存空间”理论被迁入各个德国占领区的德国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等领土内的德意志人口被迁移至奥地利和新的德国领土境内。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义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为了争夺对欧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美苏从战争期间的同盟走向了对抗,甚至进行冷战。美国通过马歇尔计画对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争取西欧诸国;苏联则通过扶持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共产党政权来达到控制东欧的目的。

战争罪行

参见:纳粹大屠杀苏联战争罪行德国对苏联俘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并强迫苏联俘虏成为苦力为德国修建防御工事、运送货物,大量苏联战俘在被俘期间死亡,存活率很低。同时,在德军撤退时,对占领区实行了焦土政策以迟滞苏联***的进攻,从而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巨大的死亡人数归因于若干因素,包括残酷镇压战俘和被捕的游击队员,苏联领土上的食物和医疗用品严重不足,以及德国人主要针对平民人口犯下的暴行。多次战斗和使用焦土战术摧毁了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整个城镇,使大部分人口无家可归,没有食物。 希特勒臭名昭着的军事命令包括要求德军部队处决任何抓到的苏联政委,以及俘虏***士兵的轴心国部队经常在野外将他们处决或运往集中营,作为强迫劳工至死。此外,数百万苏联平民被德国占领军毫无理由的逮捕,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据估计,二战中的苏军战俘共有525万至570万人是被德军俘虏的,其中225万至330万人死于纳粹集中营。这一数字占所有苏联战俘总数的45%至57%,相比之下总数中被德军俘虏的231,000名英国和美国囚犯中只有的8,300名遇害,即占英美俘虏总数的3.6%。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大约5%的苏联囚犯是犹太族人。一些苏联公民叛逃或被德军胁迫到纳粹侵略者一边,加入东方营或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大多数加入者都是俄罗斯战俘。这些人主要被纳粹用于东部战线,但有些人被派去守卫诺曼第的海滩。投奔德国军队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1940年苏联吞併的西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公民。他们在德国专门组建的武装党卫队部队中作战。西方历史学家和联邦德国方面自冷战以来开始指责苏军士兵在战争期间到达德国境内以后,犯下了无以计数的抢劫、强姦和***案件。与直接造成德国数十万平民死亡的英美对德战略轰炸不同,苏联军方并没有针对平民目标的军事行动记录(但有针对政敌的警察行动记录),不过无疑基数庞大的普通苏联***士兵里出于复仇主义或自私动机而犯下的战争罪行即使不是普遍存在的,也常常有证据被研究者挖掘出来。苏联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也证明大规模犯罪活动的存在。根据解密的苏联档案仅1945年前两个月就有4148名苏联官兵因为“对当地居民犯罪”被定罪,苏联当局对犯罪者组织了公开审判和公开处决。虽然在当时并未经常有***大规模屠杀平民的报导,在德国特罗恩布里珍有一件已知事件,至少88名男性市民在1945年5月1日在被集合后枪决,此暴行发生在苏联士兵的胜利庆祝之后,原因是庆祝中一名***中校被枪击,最终导致报复性处决和众多特罗恩布里珍女孩被强姦。西方研究者认为此事件中可能有高达一千人被处死。

后世纪念

2017年5月9日上午10点,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共有10001名官兵、114件武器装备以及72架飞机参与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并致辞。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2017年的徒步方队中将会首次出现由全俄青少年军事爱国运动“青年军”成员组成的方队。卡其色的制服和鲜红色的贝雷帽是他们醒目的标誌。另外,俄北方舰队海岸部队第61海军独立陆战旅方队以及由布琼尼军事通讯学院、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女学员组成的混编方队也将首次亮相红场。武器装备方面,俄方将首次展示全新的北极军事装备,包括安装在两段式履带全地形车上的“道尔-M2DT”极地防空飞弹、铠甲-SA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白色的极地涂装使它们在机械化方队中格外抢眼。而“虎式”装甲车、亚尔斯洲际飞弹发射平台、T-14“阿玛塔”坦克等武器也将悉数亮相。在最后的空中梯队环节,着名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将会首次驾驶苏-30SM新型战斗机,与“雨燕”飞行表演队共同完成高难度的“库宾卡钻石”特技动作。同时,观众还能够看到有“白天鹅”之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新一代卡-52武装侦察直升机、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等明星型号的身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74836.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