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春天的杜鹃 电影

作者:李凝丝 科普百科 2023-04-25 09:34:50 阅读:24

春天的杜鹃 电影(沉寂中前行的俄罗斯电影)

春天的杜鹃 电影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俄罗斯,这个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衣钵的战斗民族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包括电影在内的俄罗斯文学艺术在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随着苏联的解体,今日俄罗斯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复当年,但从《火海凌云》这部题材普通的灾难片中依然可以一窥俄罗斯文艺的深厚历史积淀,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影片的前世今生

《火海凌云》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经典影片《机组乘务员》,在中国上映时换了个比较商业化的名字。当年的《机组乘务员》在前苏联时代就曾引得万人空巷,盛名一时。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应该有不少人对这部前苏联影片印象深刻。在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之前,可想而知如《机组乘务员》这样的灾难片对于当时“少见多怪”的国人会产生怎样的震撼,这一点从《卡桑德拉大桥》就能管窥一二。上世纪七十年代,影坛曾经产生过一股灾难片热潮。除了《卡桑德拉大桥》之外,《火烧摩天楼》、《海神号》、《大地震》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灾难片勃发于1950年代,兴盛于1970年代,联系当时的形势,亦不难探究其社会心理方面的根源。《机组乘务员》也是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而诞生的,只不过采用的是苏联时代的电影语言。在节奏缓慢的前半部分,你甚至能嗅到《办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苏联经典文艺片的味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艺术手法在今天的翻拍版《火海凌云》中依然有迹可循。

新旧版本的不同

《火海凌云》大体沿用了旧时的故事框架,但在人物设定上进行了不少变化,使之更符合今日俄罗斯之境况。影片前半部分依然如旧版电影一样,讲诉了机组乘务员之间的琐事,用以刻画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为后面的惊天大冒险埋下伏笔。然而在好莱坞商业片中,这种过分的铺垫很少见。在好莱坞的商业叙事中,在真正的***到来之前,往往会设定几个小小的***,这几乎成了机械但有效的行业标准。在间隔几分钟掀起一个***都有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面前,《火海凌云》这样的叙事手法无疑是很冒险的。但任性的俄罗斯人似乎自有想法,而好在影片面对的也是俄罗斯人,是以本片上映一个月就以2200万美元的成绩成为本年度俄罗斯电影票房的霸主。在萧条的俄罗斯经济境况之下,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旧版电影,机组人员设成一个分工不同但团结有序的整体,以大无畏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了一场克难救险的伟大爱国行动。新版的《火海凌云》则更突出了机组人员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并不回避他们之间的个性和矛盾,甚至不忘找机会对延冗至今的俄罗斯权贵痼疾进行了一番讽刺和批判。两个版本各有千秋,无所谓高下之分,有趣的地方在于电影背后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变化,值得玩味。

《火海凌云》的亮点

当然,作为灾难片,真正的价值在于“灾难”部分的艺术表现。《火海凌云》的精华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体现出来了。实习飞行员古辛和机长津琴科要分别驾着飞机从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险境中逃出生天。和资金雄厚、叙事模式成熟的好莱坞灾难片比场面的宏大,俄罗斯电影显然做不到。一部灾难片,难以想象没有惊天动天的大灾难场面会是一副怎样寒碜的画面,《2012》不就是靠天翻地覆来唬人的吗?可是,《火海凌云》就偏偏以极小的格局玩出了大大的花样。关键在于影片很老道地制造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好几个桥段都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看得让人揪心但过瘾。在这一点上,倒是值得好莱坞反过来学习一番的。《火海凌云》花小钱办大事,走得是和财大气粗的好莱坞截然不同的路子,可谓在小场面中玩出了大惊喜,这应该是本片较让人肯定的地方。这也是一个诞生了爱森斯坦和《战舰波将金号》的国度,注定不会在电影中彻底沉寂的一个标志。

前苏联的电影的荣耀

前苏联电影对中国观众影响深远,前苏联的电影艺术理论在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蒙太奇”这个词,就和苏联电影人爱森斯坦、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密不可分。如果将电影艺术的外延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学艺术领域,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泰斗级的人物足以让为之低头,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前苏联的社会制度和西方迥异不同,但依然能在各个领域做出惊人成就的重要原因。隐藏于历史血脉中的创造力虽会一时折戟沉沙,但绝不会永世沉沦。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相对封闭的前苏联时代,《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黎明静悄悄》等影片让对苏联体制不以为然的西方人心服口服,多次把奥斯卡奖项送给了苏联电影。

今日俄罗斯电影

尽管如今俄罗斯的影响力远远无法和极盛之时的苏联相比较,但回过神来的俄罗斯电影,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春天的杜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影片在回味俄罗斯历史的基础上,以诗意和史诗的手法描写了一个隽永的故事。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则可以视为对前苏联基因的一次反思,悲怆而深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像《火海凌云》这样的商业制作,俄罗斯电影更是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当年的《守夜人》、《守日人》不仅让世人瞩目,也一举把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推上了影坛,他的一部《通缉令》让动作影迷目瞪口呆,而刚刚公映的重拍版《宾虚》也是此君操刀,贝克曼贝托夫俨然已成为当今俄罗斯电影在影坛的一张名片。

哪怕是纯商业化的制作,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喜好,向好莱坞看齐的同时并没有向好莱坞妥协,这一点在《火海凌云》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战斗民族,总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虽然低调但并没有沉默,而是在蛰伏中思考,在沉寂中前行。这就是俄罗斯电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6470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