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在线学习 > 正文

产品易用性是什么意思,产品易用性设计 (易用性原则是什么)

作者:曾瑾俞 在线学习 2023-04-18 14:16:41 阅读:25

产品设计可用性或易用性评价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易用性(Usability)指的是使用者能够使用某样工具来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容易程度,常见的中文翻译有优使性、使用性、易用度、易用性、好用性、可用性等等,其中较常见的为优使性和可用性。优使性感觉上像是优越的使用、还是优化过的使用,在词汇上模棱两可有模糊地带;可用性的说法则像是仅分成可以用和不能用两种状况。可用性 是衡量使用者体验质量的尺度。
  “可用性”也表示产品开发期间改进易用性的各种方法。它整合了多种元素,如设计、功能、结构、信息体系等。他的定义是模糊的,相对的。
  一、系统状态的能见度(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二、系统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性(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三、使用者的操控自由(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四、一致性和标准(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希望采纳 谢谢~~~~~~~

易用性,什么是易用性

  应该是指某一产品,方便操作使用的意思。

有哪些兼具易用性且功能丰富的BI产品,国内外都行?

  国外:
  Cognos:传统BI工具中最被广泛使用的,已被IBM收购。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平台、在数据管理、数据整合以及中间件领域专业功底深厚。偏操作型,手工建模,一旦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建模,学习要求较高。
  Qilkview:最大的竞争者是Tableau,同Tableau和国内众多BI一样,是属于新一代的轻量化BI产品,体现在建模、部署和使用上。只能运行在windows系统,C/S的产品架构。采用内存动态计算,数据量小时,速度很快;数据量大时,吃内存很厉害性能偏慢。
  Tableau:自身定位是一款可视化工具,与Qlikview的定位差不多,可视化功能很强大,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较高,部署较复杂。目前移动端只支持IOS系统。
  国内:
  FineBI:帆软旗下的自助性BI产品,轻量化的BI工具,部署方便,走多维分析方向。

互联网里的可用性是什么意思

  说下我对“可用性”和“易用性”的理解,
   刚接触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很容易望文生义。即“可用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处于可操作状态。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播放器,在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它可以播放(提供这么一个功能),不一定是多么的流畅,体验多么的好,它更多的时候是倾向于能够提供这样一种价值(播放视频)。用专业的角度来讲,“可用性”即“产品价值”,而“易用性”呢在更关心产品体验的问题,更倾向于体验。
   很多人对“可用性”与“易用性”的理解是上面那样的,而Joe更倾向于下面的一种解释,即“可用性”与“易用性”是对Usability这个词的不同解释。
   下面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对易用性的解释:易用性- Easy of Use  从来源上讲,易用性和可用性是对Usability这个词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现在国内内比较流行用易用性这个翻译法,但是易用性和可用性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从一些权威文献中可以看出Usability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可用性”。因为在中文中易用性仅仅是指易于使用的特性,不能包含Usability的全部含义,且易用性翻译成英文是easy of use或者easy to use,可见,易用性只是可用性的一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易用性?易用性是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意味着易于学习和使用、减轻记忆负担、使用的满意程度等。产品易用性好,很可能是因为产品功能少,界面简单;也可能是用户认知成本低等因素。总之,同样的产品,功能,界面和环境都相同,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易用性也是不同的,因为用户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等都不同。比如说Word 2007,有的人认为很好用,很顺手,但是也有人觉得很复杂,没有Word 2003易用使用。
   上面这段文字很好的解释了“易用性”即是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易于学习和使用,减轻记忆负担,使用的满意程度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用性呢?百度一下Usability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可用性(Usability)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实际上是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产品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  ISO 9241-11国际标准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  有效性-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  效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间的比率;  满意度-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下面来探讨一下百科中的说法。百科中把Usability翻译成可用性,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有效性,效率,用户主观满意程度。有效性其实就是指产品的价值,而满意度实际上就是指易用性的一方面。
   综上所述,"可用性"和"易用性"实际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问题。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部分。

用户体验中可用性与易用性是一回事吗?应当如何理

  一、用户体验及其商业价值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系统、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纯主观的感受。从互联网普及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到如今这样成熟的阶段,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消费者开始看中“用户体验”。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用户体验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呢?   1、增加收益   产品、系统的可用性的提升,可以让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产品,放入购物车并完成购买;可以解决销售障碍,比如运输、退货、维修等问题。   你的设计让产品/网站更好用,即使需要帮助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自行完成,所以可以节省很多的帮助或支持服务的资源。   当你的设计让用户的生活更容易、满意、喜欢时,他们可能会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   以上这些均可以实现收益的提升。   2、减少开支   将时间花在开发用户需要的功能上,而不是做一堆对用户无用的功能;在产品开发之前,比如原型设计阶段就尽早的发现和优化一些可用性的问题;减少因没有正确理解需求而导致失败的风险;好用的设计无需文档,最大程度的减少或消除文档同样能减少开支。   二、评估可用性的4个维度   功能性 functionality:产品是否有用。比如开瓶器,是否能打开一个瓶子。   易学习 learnablity:产品是否能直接使用,还是说需要读说明书才会使用。   灵活性 flexiblity:产品除了能让完成主要的任务之外,是否还能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开瓶器,是否既能左手使用、也能右手操作,是否既能开玻璃瓶、又能开易拉罐。   工业设计industry design:可以理解为外观设计是否足够漂亮。以开瓶器为例,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是否能自豪的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还是只能藏在厨房的某个角落与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视觉设计、图形设计。   三、影响可用性的三个要素   继续以开瓶器为例:为了判断4种开瓶器中哪个最易用、哪个最难用,寻找4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做调研。   最终结果是,不同用户选择的好用、难用的开瓶器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开瓶器也存在两种极端的选择,有人觉得它最好用、有人觉得它最难用,所谓加之蜜糖乙之砒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决定产品可用性有三大要素:用户、环境、任务/使用目标。   回到开瓶器的例子,年龄大的老人,希望开瓶器省力、用着不疼;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希望开瓶器足够安全、不至于误伤小朋友;有的家庭用开瓶器来打开香槟、有的可能是打开罐头。不同的用户,使用环境不同,他们考量的标准也有所差异、希望通过产品完成的任务也有所不同。   四、可用性的六个原则   1、设计是建立在对用户、任务、环境的清晰的理解基础上的   任务是指用户想通过产品做什么。如何才能理解用户、任务、环境这三点呢?建议直接在用户的使用情景中观察他们的行为,离开办公室、拜访用户、观察他们如何做“你设计的产品涉及到”的那些事情。   2、用户需全程参与到设计和开发中来   方式有:到现场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向用户展示早起的设计概念稿;可用性测试原型。   3、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设计是不断被带动和完善的   即使是到了开发阶段,目标用户也应该实际使用demo或原型来完成真实的任务,我们要去观察、记录、分析他们的表现和反馈。   4、设计过程是不断迭代循环的   比如:设计-测试-思考解决方案-重新设计,直到满足了用户需求、可用性评估达标。   5、设计要考虑所有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用户体验不仅仅是让一个系统好用,它涉及到用户因使用产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感知和反应。   6、设计团队,需要包含了多学科的技能和视角   比如: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内容设计师、前端开发工程师   五、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的国际标准ISO9241   1、规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过程   2、理解、明确使用情景   3、明确用户需求   4、产品设计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可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再评估哪种最合适)   5、评估设计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如果评估不合适,可能会回到第2、3、4步重新进行)   6、设计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   这篇以理论为主,先分享这么多,敬请期待下一篇——情境调研 contextual inquiry 。   欢迎关注妹子(7年工科女,4年交互设计)的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57953.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