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正理论 (自我修正理论)

作者:殳依薇 生活妙招 2023-04-08 02:54:12 阅读:27

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相传其开山祖是一位叫足目的仙人(约三四世纪之间)。正理论与胜论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正理论重因明(逻辑学),胜论重极微说(原子论),但二派在理论上却互有因袭、交相融通,几成一派,故常称二派为正理一胜论。足目所撰的《正理经》是正理论的根本经典,共分5章,总摄因明、哲学和伦理诸论。传至今日最早的《正理经》释论是富差耶那(约五世纪)所作的《富差耶那疏》。至五世纪,佛教、耆那教研究因明已蔚成风气。佛教因明大师承世亲法相之学,改造因明,使因明为之一新,从而因明便有了古新之分。陈那之前的称古因明,之后的称新因明。到十二世纪,出现了以耿盖夏的《真谛如意珠》为标志的新正理论。至十七世纪,阿难波陀作《思择集论》,为印度近代正理学奠定了基础。因明是正理论的主要研究课题,其中设立了四种认识方法,常称四量:现量(感觉)、比量(推理)、比喻(喻量)、声量(言词证据)。上述四量虽各有各的作用,但中心在比量,其他三量主要是为比量服务的。而比量即推理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与事物普遍的共存(相随)关系,如果确实抓住了共存关系的特征(相),就会有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推理、判断。如见此山有烟便知此山有火。在这里,有烟是烟和火之间共存关系的标志(相),故能根据有烟导出有火的结论。正理论经过大量的分析综合,把普遍的共存关系归为两类:因果关系和同性关系,从而又引出了由因至果推理的“有前比量”,由果至因推理的“有余比量”和根据事物间的共同性进行推理的“平等比量”。后者如根据物迁而位异的普遍性,推知太阳的异位是它移动的结果。后期正理论对因明辨析入微,如理丝毛,以至滑入经院哲学。对于知识的真伪问题,正理哲学家们虽然不同意弥曼差派关于知识本质上是真实的“自真说”。但是他们与弥曼差派结成天然联盟强烈反对佛教中观派、瑜伽行派和吠檀多不二论等唯心主义关于一切经验知识本质上是虚假的论断。他们承认知识有真有误(伪似知),但是即便是误知也有它的客观实在基础。譬如海市蜃楼,当行至沙漠,忽睹阳焰,光线闪烁,以为有水。这固然是幻觉,但引起幻觉的光线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并不像龟毛兔角的空无。他们认为知识的真伪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摄取了客观对象的所有性质(自色),肯定的(称“如是观说”)是正确的,反之(称“不如是观说”)则是错误的。判断所取知识的正确与否,只能诉诸行动。如欲证明那是不是水,你就去取饮;欲证明那是不是马,你就去乘骑。凡导致行动成功的知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应该指出的是,正理论并不是彻底的唯物论,它虽然坚持胜论的极微说(原子论),但是它弄不清楚原子的动因和世界秩序的由来,正理哲学家没有像德谟克利特那样从原子和世界本身性质中寻找原因,而是借来全知的而非全能的自在天弥补他们理论的缺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41862.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