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经验 > 正文

元旦春节 (元旦春节节前廉洁谈话记录)

作者:曲甜梦 生活经验 2023-05-03 09:50:56 阅读:29

元旦,是每年岁首的第一天。汉代以来,我国一直以夏历(阴阳历)纪年,奉夏历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成立民国后,民国政府改行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的一种)纪年,奉公历元月1日为元旦,规定放假一天,各官署悬旗结彩,以示庆贺,但在民间未能普及。1927年冯玉祥率国民军入豫后,为了推行和普及公历,下令公历元旦放假五天,农历元旦的一切庆贺活动均改在这五天举行。然民间惯于旧习,仍以农历元旦为岁首。于是民间、官方各行其是,分别称以“农历年”、“阴历年”和“阳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决定以公历纪年。为尊重我国民族传统和广大农民以农历岁时安排农业活计的习惯,将农历元旦改称“春节”。规定公历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为全年“法定”四大节日,公历渐被民间接受。从此,公历元旦称“新年”,农历元旦称“春节”,遂成风俗。元旦日,机关、部队、学校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均按国家规定放假一天,悬挂“庆祝元旦”横额、升国旗等以示庆贺。但由于元旦过后,多不过一个来月,少则20余天便要过春节,传统的岁时节日习俗仍使人们将其视为欢度春节的前奏。于是过了元旦,民间便充满着传统、浓厚的新春节日气息。其间,人们习称“元旦春节期间”。50余年来,此时已成为拥军、爱民、优属、济贫、扶弱、助残等活动的最好时机。及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民间仍习以传统“过年下”的心情,十分隆重地进行接年、祭祖、贺年、宴饮、玩赏、娱乐、走亲、访友等丰富多彩的庆贺活动。

元旦春节 (元旦春节节前廉洁谈话记录)

祭祖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行祭祖迎新礼,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豫西一带,许多人家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将除夕预备好、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点燃着的柏枝,熊熊燃烧,整个院落柏香四溢,俗称“沤柏枝”。三门峡一带,沤柏枝时要让全家大人小孩从柏枝火上跨过,俗称“跨旺火”。还有许多地方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挂天灯”。据称,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均为了“镇妖除邪”。在义马一带还行“解犁”礼:初一早起的人要将除夕放入炉火中的犁铧,以左手用钳子将其夹出,右手端醋一碗,走向家中各个房间,边走边将醋浇洒在火红的犁铧上,犁铧上冒着青烟,发出噼噼啪啪之声,以为除邪。解犁时,解犁者口中还要反复叨念《解犁歌》:

解犁解犁,两股柏气,一股上天,一股入地。

天喀嚓,地喀嚓,老君治世解犁铧,

哪个小鬼不怕我,红铧壳耧踏三踏,

哧溜嚓,哧溜嚓!

最后,将犁铧从大门口的水道眼中塞到外边,并顺手将一木棍,横置于大门槛里。此木棍叫“拦门棍”,然后再敞开大门。

各种镇妖祛邪活动后,家长要带领全家老小,在鞭炮声中,依次向“天地诸神”和祖宗牌位焚香、叩头,俗称“接神”、“接爷”、“烧纸”、“接年”等。此时,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燃放爆竹,鞭炮声响彻云霄。在汝阳一带,“迎新接年”烧纸后,家中长者要手捧“贡果”,向当年“喜神”所在方向走去,称“迎喜神”,如遇禽鸟牲畜声响,便是“迎得喜神”,以为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祭祀迎新毕,许多地方要先喝些“凉粉汤”。这时,早起的人家,全家人一面为老人、小儿梳妆整衣、穿戴装扮;一面在准备早餐的同时,从外面鞭炮之声的远近、高低、长短,猜测、品评鞭炮的规格、数量,是哪一家邻舍所放等,洋溢着平常少有的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

20世纪50年代以来,“祭祀接年”之俗中的迷信成分渐被摈弃,虽也有形式上的沤柏枝、挂天灯、解犁等活动,但多数人的动机是“发迎新之情,求欢庆之乐”。

早餐祝福。初一早餐,有早有晚,在河南大多要吃水饺。早食者,称其为“更岁饺”,更岁饺已在除夕包好,这时要由男子掌灶煮饺。煮饺时,炉火多填以芝麻秆、棉花秆助燃,以应“节节高”、“摇钱树”的吉利。许昌、漯河一带,吃更岁饺时,要配“算菜”,即用红萝卜、菠菜、芫荽调蒜泥制成之菜,有似古之“五辛盘”。据说,吃饺子配“算菜”,是祝福吃算菜的年轻人日后学会算账过日子,祈祝老人幸福,小孩聪明。在三门峡一带,饺子汤里还要配以挂面、豆腐、凉粉、肉丁等,谓之“头脑汤”,或称“金丝穿元宝”。

吃饺子时,许多人家以“测福”逗乐。测福者,即猜测谁能吃到除夕包饺子时包入硬币的饺子,吃到者为“有福气”。人们常常有意将包有硬币的饺子盛给老年人或小孩,以求其欢乐、愉快,并体现全家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拜年请春酒。初一早饭后,即开始拜年贺岁,俗称“见节”,谚有“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见节时,首先自家人先行“团拜”。团拜时,全家人一齐先拜祖宗,接着幼辈们依次分别向长辈行礼。近代所行礼式,有叩头、作揖、鞠躬等。长辈在除夕未发压岁钱者,这时要在接受见节礼时,给年幼之子孙发“压岁钱”,许多地方新娶媳妇也同样享此殊荣。自家人团拜后,能行动之人便走出门去,挨家挨户到街坊邻居家拜贺。邻居之间的拜年活动往往因结伴而行,队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此时,村里街巷,一片欢笑声、祝贺声,气氛非常热烈。近代有举行大型团拜者,即同村人、同单位之人,在初一上午集中一起行拜贺礼。在偃师市一带,村中有新媳妇者,邻居家初一上午还要设简单宴席,招请新媳妇到家中叙谈,这一活动不仅加强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也为新媳妇熟悉邻里环境创造了条件。在豫东,初一招饮之俗,还在邻里间进行,各家相互设宴招待,以庆新春,俗称“请春酒”。同村人初一拜年贺岁,多于中午前结束。故开封一带有“打油诗”称:

见面先招呼,入门撅屁股,要想不拜年,还得到晌午。

初一中午,家家以丰盛的菜肴设“团圆席”,亦称“吃团圆饭”。下午,便可“自由活动”,尽情玩乐。许多地方多开展耍狮子、踩高跷、玩旱船、行鼓社等活动。全天停止一切农事,所谓“大年初一,骡马歇役”。城镇人多以游公园、逛商店、看戏、看电影为乐。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节日期间,一家人围坐一起,欣赏电视迎春文娱节目,已成为城乡许多人家欢度春节的主要形式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4117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