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诸葛亮躬耕地更具权威的说法 (央视正名诸葛亮躬耕地)

作者:何哲萱 科普百科 2023-04-05 12:52:26 阅读:22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证方法,你认为关键点有哪几条?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关于其躬耕地论证问题,有以下关键点,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一,本人主证,这应该是直接的主要证据。

诸葛亮在自己躬耕地的叙述中,曾经三次指明在南阳隆中卧龙岗。

1,诸葛亮入蜀途中,题写《黄牛庙碑》记。碑文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二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於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见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所传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2,诸葛亮在227年,写给后主的奏章,也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中间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北伐中,在五丈原写给儿子的家书,也称“寄子书”,信中说“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

二,人证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这一事,人证部分太多了,特别是唐、宋以来,有关“南阳”“隆中”“卧龙岗”“诸葛草庐”的著名诗、词就有两千八百多首,文章就更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三,物证

南阳城西的隆中地形,是千百万年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地势、地貌,为南阳盆地中间隆起之地,《离骚尔雅篇》记载“宛,中隆”,(南阳古称宛)这也是南阳隆中最早的文字记载,卧龙岗地处隆中之首,汲白河之水,状如卧龙,是一处风水最佳之地。岗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卧龙岗上的“诸葛井”,凿于汉代,“卧龙潭”边的部分沿石,有汉代石刻画像,唐朝初年“诸葛草庐”经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已经荒芜不见踪迹,就是靠“卧龙潭”“诸葛井”“老龙洞”作为参照,找到遗址,才重修“诸葛庐”的。

南阳隆中卧龙岗上,武侯祠大拜殿前,有一颗楸树和一颗柏树,树龄一千二百多年,有一颗枯死的古柏,相传为诸葛亮亲手种植,旁边有“古柏亭”,祠内千年以上的古树比比皆是。

因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本人口述、人证、物证具在,铁证如山!

习凿齿是否说过“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一、隆中说有充分完整的史料依据,特别是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只提到诸葛亮“家在隆中、宅在隆中、三顾在隆中”。

1、《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

2、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3、《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4、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5、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6、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7、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

8、唐《晋书》《孝友·李密传》说:西晋刘弘镇襄阳,密子兴(又名安)“在(刘)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10、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11、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12、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1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14、黄庭坚撰《山谷内集诗注》:“隆中,按《后汉志》,南阳属荆州。”

15、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16、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

17、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

18、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19、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20、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

21、在明代襄阳襄简王强占隆中做为陵寝,前后与朝庭的奏章往来却充分证明隆中是躬耕地。

明代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可见明代朝庭认可隆中为“武侯草庐故址”!

此后不久,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见隆中之外的“亮庙”不过是“异端淫祠”而已!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明嘉靖四年监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进士郑杰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庐碑”,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字,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

22、《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又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23、《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24、《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二、现代历史文献都认可“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

1、由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2、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

3、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关于【卧龙岗】的解释是“地名。在河南南阳西南,相传为汉末诸葛亮隐居处。”对比可知,隆中是明确隐居处,卧龙岗是相传的隐居地。隆中是相传的三顾地,而卧龙岗没提和三顾有关。

4、1989年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而关于【卧龙岗】的解释则说“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旧时传为诸葛亮隐居处。”对比很明显,隆中是明确的隐居地和三顾地。而卧龙岗只是传说隐居地,且并没有提三顾。

三、当代河南省、南阳市政府编撰的书籍都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

1、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2、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该书主编胡世厚为河南汝南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顾问、河南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另一位主编汤漳平为福建云霄人。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州学刊》副主编、社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河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曾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3、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4、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该书在《名人一览》一章中,介绍了26位南阳籍和客居南阳的古今名人,诸葛亮未列入其中。在《名篇佳句》一章中,将《隆中对》收入。

5、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四、《出师表》中告诉我们诸葛亮提出对策的核心内容是,在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后,利用天下变化形势,分两路北上灭曹。两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将军率荆州军队北上"以向宛、洛"。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敌占区,即曹魏统治区,所以要去攻打。另外也说明诸葛亮对答刘备问话是在宛的南边,因宛、洛是在北边,所以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才符合地理方位。即然宛在曹操手里,刘备如何能从容的三顾呢?

五、从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轨迹看,诸葛亮只能躬耕在襄阳附近的隆中。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随叔父投靠襄阳刘表,“玄卒,亮躬耕陇亩”此句与上文“往依”襄阳刘表对应,诸葛亮在叔父死后“躬耕陇亩”自然是在襄阳周边。

(二)、汉末刘表任荆州刺史时,便将荆州首府移至襄阳,使襄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才聚集、教育发达,一度成为汉末学术文化中心。《后汉书·刘表传》载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天下名士纷纷寓居襄阳,如"建安七子"之一山阳高平人王粲、颍川阳翟人司马徽、颍川长社人徐庶、博陵安平人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等。所谓人以类聚,天下名士齐聚襄阳,而诸葛亮当然不能例外,所以才有“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之说。

而南阳郡北部的宛城地区先是黄巾起义攻占宛城,后被袁术占据,后来又为张绣占据,再后来为曹操占据,是兵荒马乱的动荡地区,此后又一直是曹刘对抗的前线。试想,诸葛玄带诸葛亮投靠刘表本身就是为了躲避北方战乱,怎么会去跑到更加战乱不断的宛城周边呢?战乱地区兵贼盗匪横行,军方的征兵、征粮、征饷……如此种种诸葛亮如何能安身立命?如何能安心躬耕?再有宛城在曹操手里(有诸葛亮《隆中对》“以向宛洛”为证),而曹操曾屠戮诸葛亮老家琅琊郡所在的徐州,诸葛亮如何肯在仇敌曹操治下躬耕?而刘备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安全的带着关张两人穿越军事分界线深入曹管区去会见诸葛亮!

(三)、从诸葛亮躬耕期间的人际关系来看: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中庐(今湖北襄阳南漳县)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族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老师庞德公住在襄阳城南岘山南,司马徽住在襄阳城东。诸葛亮的好友庞统住在襄阳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阳城西的檀溪。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诸葛亮不是在襄阳生活了十几年,是不可能与住在襄阳城周围的亲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四)、三国曹魏鱼豢撰写的《魏略》表明三国时期的人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汉江以南的襄阳一带。

1、《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孟公威是汝南人(今驻马店),而汝南在宛城正东方,明显不符合孟公威“欲北归”的说法。再结合诸葛亮随叔父“往依”襄阳刘表的史料,“亮在荆州”只能是指汝南西南的襄阳地区。

2、《魏略》又记载说:“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如果诸葛亮在宛城,应该是“南行”才对。而隆中在樊城以南,诸葛亮从隆中出发去樊城才能说是“北行”。

3、《魏略》的上述两则记载说明,生活在曹魏中叶时任郎中的鱼豢也确信诸葛亮是居住在汉水之南的。这是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历史证据。

综上,隆中说有充分、完整、连续的史料证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41146.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