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东北原始社会葬式习俗

作者:温海滢 生活妙招 2023-04-28 10:50:39 阅读:28

通过对东北地区墓葬形制与结构的分与研究,证明了东北的原始社会的葬俗中至少有如下几种葬式:

东北原始社会葬式习俗

1、一次葬

2、二次葬

3、一、二次混合葬

4、火葬

而在这四种葬式中骨架的埋葬形式亦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包括:

1、仰身直肢葬

2、屈肢葬

3、俯身葬

4、蹲踞葬

5、叠骨葬

6、侧身葬

以上的这些现象,存在于东北原始社会墓葬之中,通过对东北原始墓葬的综合研究和排比,可以看出,这些葬式的分布范围亦不尽相同,在些葬式是普遍存在的,有些葬式则仍存在于各别地区,这种现象说明了在原始社会时期,东北的古代民族亦不是单一的,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地域空间和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种葬式的大致分布范围和特点是:

1、一次葬

一次葬是东北原始社会墓最普遍的埋葬形式,多为单人葬,亦有少数合葬墓,合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骨架。早期为同性合葬墓的如白城靶场M1、 M4均为未成年女性,M1为4个女性合葬,M4为二人合葬。也有母子合葬的墓,如辽阳二道河子M2石块垒砌墓,即为一母子合葬墓,母为头东脚西,女在期骨盆下方。异性合葬的墓,如黑龙江富裕小登科M1埋葬的是二男一女。东山头三座墓均为男女合葬[4]。总之,这种一次单人葬在东北的墓群中比较普遍,而一次合葬墓在各文化的墓群中也均存在,尤其在青铜时代的墓葬中。一次合葬墓的现象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延续兴盛于父系(青铜时代)。

2、二次葬

又称迁葬,洗骨葬。这是对死者的尸体的遗骨分别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葬俗。二次葬的含义,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有如下四种含义:1、达到死后家人团聚的目的;2、为使死者和生者生活在一起;3、对死者的关怀和敬畏;4、氏族的迁移或氏族公共墓地的清理。

在考古资料中,二次葬在东北原始社会葬俗中出现很早,如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墓葬中,共发现三十二座墓葬,二次葬的就有十八座[4],在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4],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3]、桓仁大甸子[5]、辽宁长海县上马石瓮棺葬[5]、吉林省汪清百草沟[5]、延吉德新金古墓葬[5]、珲春凉水新兴洞墓群[5]、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5]、吉林桦甸西荒山屯[5]、吉林桦甸西荒山屯[5等诸多原始社会墓葬中均有体现。

关于二次合葬的性质,多数考古工作者认为是血缘关系的体现,同一墓坑的死者,都是生前属于同一个经济单位――父系家庭公社或父系家庭,整个墓地属于一个氏族或胞族的。

二次葬合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变革的结晶之一。这一方面标志了氏族内部的分裂,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氏族传统力量,父系的权势虽然逐渐占了上风,但还没有到达完全的父系氏族社会。而二次合葬墓和夫妻合葬墓则是父系社会氏族墓葬的典型特征。

3、一次、二次混合葬

这种葬法,在东北原始社会的葬俗中,较早的是新开流遗址,在较晚的墓葬中,延边地区的墓葬中较为流行,此种葬俗在东北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但在各文化中均省量存在,延续时间长。

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这类墓4座。墓主人葬式为直肢或屈肢两种,一次葬;附葬均为二次葬,个体为一至四人,M7墓坑作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向,东端向北凸出,墓主人为男性成年,仰身屈肢,头东脚西,墓坑东部堆放二次个体葬四人。较晚的墓以德新金谷M6为例,其墓共有东的北侧人骨较全,应为一次墓。第二层共三具,头向东的一具。头向西的两具。第三层一具头几西。第三层一具头向西。在副室内,有小上颌骨碎片及脊椎骨、筋骨残片的人骨多经火烧,而一次葬的人骨未经火烧,均为仰身直肢葬。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的情况则是:墓室内有人骨多则二十一具,少者两俱,仅头骨和四肢骨比较完整,男女老幼,均有,不是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而是交错叠压在一起。据观察,当时应是一个人死后先埋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6]。朝阳十二营子青铜短剑则是夫妻合葬,有一具是二次埋入。在西团山文化中,此类合葬墓仅见永吉旺起屯西官山一例,为5个人体,分三层,显然不是一次葬入的合葬墓。第座这类合葬墓显然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墓葬。就其社会发展阶段,当为父系氏族社会。

4、火葬墓

火葬墓在东北原始社会中发现的为数不少,但分布的地域不甚广泛。

据目前所知,在东北墓葬中存在火葬的墓地有如下几处:1、庙后山B洞,2、旅顺岗上,3、旅顺楼上[6], 4、大连于家村砣头,5、桓仁大甸子,6、汪清金城,7、德新金谷,8、珲春凉水新兴洞,9、辽宁新金双房石棚墓,10黑龙江富裕小登科,11、桦甸西荒山,12、歼汉旗周家地墓地,13、昭盟石棚山,14、汶水后山,15、讷河二克浅墓[6],16、东丰卧牛瓦房顶子等处墓葬。

以上这些墓地中的火葬墓,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和多次葬,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可见其葬式有许多的不同。如石棚山,仅有单人一次葬,庙后山B洞仅二次葬而无一次葬,汪清金城凉水新兴洞则具有单人一次葬和二次合葬两种;合葬墓仅岗上、楼上是一次葬,而敖汉旗周家地则有一次合葬和二次合葬,余十几处火葬墓均为二次合葬墓。汶水后山则仅烧墓圹。由是延边地区的火墓中的合墓仅是二次葬的骨架才经火化,而同墓中的一次葬则无,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从火葬的墓地中可以看出,庙后山B洞、旅顺的岗上、楼上和桦甸西荒山墓地的火葬墓比数均在90%―100之间,当是其主要的葬俗。而敖汉旗周家地、新金双房、瓦房顶子、恒仁大甸子墓地的火葬墓,在其墓地及其文化类型中仅是极少数,汶水后山的西团山火葬墓仅仅烧其墓圹而尸骨却未加火烧,西团山的其它墓地则无火葬现角。余下的七、八处有火葬地则仅占其墓地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了火葬墓因其墓主人的生活习俗和地理环境,以及其它诸方面的原因,使用的火葬习俗程度也是不同的。

火葬墓的另一种情况是,墓主人的男女性别和年龄有所不同;其表现在楼上墓地不分男女老幼均实行火葬,周家地墓地仅儿童用火葬,而庙后山和延边的金城、金谷、新兴洞基地则多用于成年人。这说明了使用火葬的民族共同体有不同的动机和信仰。

从东北原始社会各种墓葬形制和葬式中看出,一个考古文化或一个墓地中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葬式。但在骨架处理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根据掌握的考古资料看有大致六种骨架形制即:1、仰身直肢葬,2、屈肢葬,3、俯身葬,4、蹲踞葬,5、叠骨葬,6、乱葬。

1、仰身直肢葬,是我国原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的置尸形式,它存在于各个考古学文化之中,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2、屈肢葬,包括仰身屈肢葬和侧身曲肢葬两种。屈肢葬发创於原始社会,在法国、巴勒斯坦和克里米亚发现的这一时期尼安德特人已经出现屈肢葬了,其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了新石器时代,支葬已普及世界各地。而东北原始社会的屈肢葬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域的小河沿文化和辽河中游的高台文化墓地,其他地区则少见。而这二地区的屈肢葬亦是我国这种葬俗较集中的四大考古文化之一。

石棚山发掘的77座墓葬,其中单人土坑墓64座;合葬墓3座;无头骨墓四座;无骨架墓4座;儿童墓为2座。多数墓头东、脚西仰身屈肢葬。

新民高台子遗址的两区共发掘墓葬146座之多,所有的墓均为单人土坑竖穴墓,南北向,骨架腐朽无存,从残存牙齿及骨痕迹判断,多数有侧身支葬,头北足南,有四分之一东西向。主要分布于辽河、浑河流域。

另外几处少数屈肢壁的文化遗存是:1、密山新开流4座屈肢葬;2、吉林市骚达沟17座墓中有5座侧身屈肢葬;3、山顶棺亦有仰身曲肢葬;4、西团山36座墓中至少有6座是仰身屈肢葬;5、辽阳亮甲山6座墓中有一座有侧身以葬;6、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见于报导的17座墓中有1座仰身曲肢葬。可见这几处曲肢葬的比例均占例较小,不是主要的葬式。它的出现仅是其文化中的个别现象。

曲肢葬的意义,国内学者早就有提出。较系统地列举并对一这葬俗提出意见的是高去寻先生。他说:“关于屈肢葬意义向来的看法约可四种:(1)有人认为是希图在墓内节省地方或节省人工,使尸体屈肢则使所占的墓圹便可缩小;(2)有人认为屈肢是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状态;(3)有人判定这种姿态是用绳绑起来阴止死者灵魂走出,向生人做出祟;(4)有人认为这种姿势像胎儿在胎胞内的样子,象征着人死后回到他们所生的胚胎里边去”其中的3、4条都与原始人死后灵魂不来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原始人类对自然界许许多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对人的生与死以为有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精灵来支配,这就是产生灵魂观念有基础。在灵魂不来的观念支配下,“原始人对死者远比对活人害怕得多。……他们把一切不幸的事故、伤损、疾病、衰老和死亡,都事咎于灵魂。……假如不能逃开死者,那就把他埋葬,预先把他的四肢缚起来,在他身上堆起一个上丘,使他的灵魂不能逃脱出来。为了安全起见,在上面还堆上石块。”在这方面,我国的台湾高山族民族志材料便可证明。说明屈肢葬俗是原始社会制度投影,渊源是原始人信仰灵魂不来的观念。

3、俯身葬

这种骨架的葬法在东北发现的不多,仅见于珲春新兴洞。辽宁长海上马石墓葬和大甸子墓中。但数量也非常之少,可见这种葬俗在东北原始社会时期,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

4、蹲踞葬

是屈肢葬的一种,但在埋地,头向上,垂首弯肢作蹲踞状。在东北仅见依兰的倭肯哈达洞空。亦属罕见。

5、叠骨与乱葬

此种葬法,在东北地区不常见,所以它并不是主要的葬式。它仅见于小登科、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药王庙;分层葬法当属此类,亦未出此范围太多的考古文化,新兴洞墓地即有分三层而葬的现象。而索头墓地的葬法是较特殊的现象,其不同之处在于有相当规模,葬具规范,并能给人一种庄严而无随意之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40399.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