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经验 > 正文

徐霞客资料简介 (徐霞客的资料简介 个人)

作者:温海滢 生活经验 2023-04-09 02:19:31 阅读:23

徐霞客的旅行为何与众不同?

徐霞客是正宗的驴友,从小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少年时就立下当旅行家的愿望。

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 ”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并于次日欢送徐露客上路。

许多人要问了,他当专职驴友,钱哪儿来呢?

这个不用担心,徐霞客的家世十分显赫,是真正的土豪。有良田4万多亩,从南到北走完有五十里远路。

可以想象,家中如此厚实的财力,肯定是徐霞客出游的后盾。尤其是前期,他依靠靠家庭的支持,人力、物资上都很充足。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记载了第一次出行的情况,当时他骑着马,带着仆人,还有挑夫,悠哉悠哉,可谓富游。

不过到了后期,财产已经逐渐消耗,就没那么逍遥了。据好友钱谦益写的《徐霞客传》,为了奉养健在的母亲,徐霞客需要努力去耕田。沦落到亲自耕田的地步,可见经济条件已经一落千丈。

干瘪的钱袋子,阻止不了徐霞客的雄心壮志。但是在路上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清初学者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言中说,他“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食”。

为了能继续前行,徐霞客只能向朋友借钱充当游资。徐霞客在崇祯十年(1638年),51岁从家乡开始最后一次远游。11天后进入杭州时,身上的盘缠已经吃紧,不得不向别人借了10两银子。到了湘江,徐霞客遇到劫匪,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狼狈地投靠在衡阳府谋事的老乡金祥甫,在金家住了十几天,以家中的20亩田的租金作抵押,借了20两银子。

徐霞客后来成了一介布衣,但家族显赫名头不小,路上也得到一些名流的资助。在衡阳的时候,桂王府内一位姓王的太监首领,发动下属认捐,为徐霞客筹措到14两银子。徐霞客进入昆明,结识了名士唐大来。唐大来同样向往自然,希望远离嚣尘,两人一见如故,一起饮酒下棋,诗词唱和。徐霞客启程下一站,唐大来捐助了盘缠,还写信给沿途的友人,招呼大家解决徐霞客的沿途困难。

徐霞客到达广西后,参府中军唐玉屏送一副通行马牌。这可是好东西,可以动用地方的车马,免费食宿。按照规定,这项福利只有少数官员能够享用,但明朝中后期管理混乱,马牌被滥用。徐霞客非官非吏,也占了便宜。但他年过五旬,身体抱恙又连番遇险,也算情有可原。

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来维持生活。

徐霞客在跋涉每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留下了著名“徐霞客游记”遗作,广泛流传。

无锡景点徐霞客故居里面有什么?

故居建筑

徐霞客故居现有三进。大门悬陆定一所题“徐霞客故居”匾额,下面是对徐霞客一生的总结:“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背面为门楼,题有“绳其祖武”四字。院中有一口古井,为当年徐霞客所用。穿过庭院为二进大厅,内设展览室介绍徐霞客生平,还陈列有旅行线路图、后人研究资料及各版本《徐霞客游记》等。展品中还有一部手抄本《徐霞客游记》,作者徐澄是徐霞客的第九代孙,历时十年抄写完成,2006年捐给故居收藏。继续向前是二进院落,前为崇礼堂,这是唯一可追溯到清初的原构,内部除做正厅陈设外,还对徐霞客卧室进行了复原。回首可见“承前裕后”砖雕门楼,庭院西侧还栽有一株罗汉松,据说是徐霞客的父亲由京城带回的一株盆松,旁边立“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过崇礼堂是后院,房中一组雕塑名为“游子见慈母”。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霞客便是对“必有方”的注解,他作为孝子,能够体谅母亲劳作的辛苦,另一方面,徐母也能理解徐霞客的事业,默默的作他的后盾。从这个角度来讲,徐霞客的伟大,也有徐母不可或缺的功劳。

仰圣园

仰圣园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占地20亩,建于2001年,时年正值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仰圣园内除了湖泊和小品建筑,更有徐霞客游记碑廊,碑廊刻有《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全长250米,共计132个条目135块碑刻。

晴山堂

晴山堂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取“晴转南山”之意,是徐霞客在母亲病愈后为母养老所建。徐霞客将为晴山堂及《秋圃晨机图》求人所作的赋引诗文,连同先祖徐麒留下的名家墨迹共85人94篇,镌刻于石。其中有元代倪瓒,明代宋濂、董其昌、米万钟、李东阳、文征明、祝允明、黄道周、顾鼎臣、高攀龙、倪岳、吴宽等名重海内的书画家、文学家及士大夫的手迹,共计76块。崇帧十七年(1644),晴山堂毁于战乱,幸存的石刻移放于徐氏宗祠墙上。现在看到的晴山堂为1978年为安放石刻而重建,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占地538平方米。堂内正中悬朱穆之所书“晴山堂”匾额,下置徐霞客母子塑像,石刻76块及《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及嵌于南、西、北三面壁间。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本不在此处,早年已毁,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于晴山堂后院。晴山堂大门处嵌有一块五十年代立的“徐霞客墓”省保碑,但是由于原墓毁坏重建,保护级别相应下调,故墓前文保碑显示为县保。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墓碑为清初原物,高1.2米,宽0.4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三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胜水桥

胜水桥在故居东侧徐霞客文化博览园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1985年重修。桥为单孔石板,南北走向,长19.40米,宽2.5米,高3.20米。桥墩两侧刻有桥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和“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胜水桥是徐霞客旅行的起点,据说每次乘船出游,徐母都要到此送行。这是一处纪念意义为主的古桥,也是徐霞客旅游博览园内唯一的文物。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9842.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