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吴丈蜀简介 (吴丈蜀书法作品欣赏)

作者:晋新宁 科普百科 2023-04-17 20:21:11 阅读:24

(说历史的女人——第741期)东汉末期引发天下大乱,起义不断,诸侯争霸,以至于出现了三国乱世,乃至到魏晋,一直都处于战乱之中。不过在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四方势力,仍莫过于魏蜀吴,加上后来的终结三国的西晋。可是这四方的兴衰成败,竟然根由在于一条不起眼或常被忽略的制度:决定了魏(曹魏称雄)晋(西晋灭吴)必胜、诸葛亮孔明北伐必败、东吴最后灭亡。那么此制度到底是什么,为何对于四方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笔者(说历史的女人)根据史载,分别将此情况粗略分析如下。

这条不起眼的制度乃是屯田制,一般而言,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所谓军屯就是戍边或驻守的现役部队就地种田收粮,以解决粮草问题。所谓民屯则是指朝廷或官府和流离失所的饥民合作,官府出土地和工具,饥民出劳动力,收获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此制度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比如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朝中要臣晁错就提出了“徙民实边”,到汉武帝时期,更有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虽然东、西两汉时期,屯田制已经在实施,不过在后世人们的印象,乃至史家的记载中,真正把屯田制搞得风生水起、影响最大的,则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东汉末年,一方面战乱不断,一方面各种天灾导致的饥荒连年,双重因素之下,造成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粮食。人若无粮食以果腹,那么后果就十分严重。史载:“自遭慌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琉璃,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缺粮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比如河北袁绍的部队一度曾靠吃桑葚维持生计,再比如淮南袁术的军队则是依靠吃蒲草螺肉充饥。许多军队不用攻打,因缺粮自行解散,饥民遍地,甚至发生相食之惨剧。粮谷价格暴涨,一石谷米最贵的时候高达50万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屯田制,他说定国之术无非两点,一点是强兵,一点是足食,秦之能够一统天下,在于重视农事积蓄了充足的粮草,汉武帝能够平定或稳定西域,乃是因为屯田之策的作用。于是曹操认为东汉末期这种情况,要想强兵,必先足食,遂采纳了枣祗和韩浩的建议,在许下开始募民屯田。

但是具体的执行者,却不是枣祗和韩浩,乃是任峻,其被封为典农中郎将,故史载有“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任峻”之说。任峻将黄巾之乱民(后来不仅是黄巾乱民,甚至各地饥民也蜂拥而至)招募而来,分配更牛和农具,安顿其耕田种地,收益与官府分配。效果很明显,“得谷百万斛。”曹操见屯田制效果已显,乃在其治下的各州郡都设置屯田官,将收获的粮食就地贮存,以备战时之用。如此以来,更是减少了运粮之苦。我们都知道,古代行军作战,最苦恼的是莫过于粮草,因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可是曹操这一招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地兵马前往另一地,皆可轻装而行,不但消除运粮之苦,还增加了行军和作战的效率。

曹操的势力原本不是最强,但是却能在群雄中快速崛起,除了曹操本人善于用兵和用人之外,在硬件上,却要归功于屯田制的成功实施,为他提供了最重要的粮草保证。

不过曹魏政权,在曹叡之后,就过渡到了司马氏手里。但是司马氏能够最终取得灭蜀和灭吴的成功,则同样归功于屯田制。而司马氏的屯田之功,则来自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他就是邓艾。按照史学家对邓艾的看法,邓艾最大的功劳并非是灭蜀,乃是出色的屯田计划。

邓艾的屯田计划是针对攻吴制定,在淮河两岸屯田,“五里置一营,且佃且守。”“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浅陌相属。”具体是这样的:在淮北屯兵2万、淮南屯兵3万,共计5万,称之为“十二分休”,具体运作就是在有战事的时候,1万士兵种田,4万士兵作战;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则是1万士兵休息,4万士兵种田。比如给4万士兵制定年任务是500万斛的粮米任务,那么如果战端一开,这一年之产,可够十万之兵吃5年。正因此法效果明显,令人恐惧,故此蜀国和吴国也开始效仿。(实际上,后来东吴之灭,此屯田之方略功不可没)。

但是吴蜀效仿的结果是不同的,东吴方面效仿比较成功,比如《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孙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满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又《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赤乌中,诸郡出部伍……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这些记载,都是东吴所搞的军屯。

但是东吴搞屯田制,最终失败,盖因东吴和曹魏的屯田制略有不同。曹魏屯田制所屯田乃属朝廷或官府所有。但是东吴则常将屯田作为一种赏赐赐给功臣,比如吕蒙曾因功被封为庐江太守,同时孙权还赏赐给他屯田600户。屯田制本是富国强兵之道,但因赐于个人后,屯田制就会因臣属的因素而发生改变。东吴之衰败,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但是东吴毕竟搞得不错,加上有长江之险阻,故此是三国中最后灭亡的。

魏蜀吴三国,屯田制搞得最差的当属蜀国或蜀汉。首先,在时间上,蜀汉是搞屯田制最晚的,比曹魏、东吴都晚很多。蜀汉的屯田制是在诸葛亮北伐面临“道远粮艰”的情况下,被迫开始着手搞屯田制。《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足,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不过很可惜,诸葛亮开启屯田的时间比较短暂,尚来不及体现屯田的效用,诸葛亮便已经病逝了。后来姜维继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但是同样因缺粮没有取得什么突破,后来没办法,姜维也开始在甘肃一代屯田,想做长期打算,但是曹魏却不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伐蜀大军来到,刘禅直接投降,姜维的屯田之谋划也成泡影。

结语:在热热闹闹的三国里,屯田制真可算是一条不起眼的制度,一般也没人注意,或注意了,也没有英雄谋士吸引人,但是此制度却是各方势力的立身之根本,对它的运用的如何决定了各方势力的成败:曹操所代表的曹魏因此制度在群雄中的胜出,西晋也因此制度完成了灭吴大计,而蜀汉因为反应比较迟钝,导致孔明北伐的必然失败,而东吴效仿较成功,故称为三国最后灭亡的一方势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9725.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