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在线学习 > 正文

在上海的犹太人去哪了 (上海还有犹太人后代吗)

作者:江觅儿 在线学习 2023-04-12 04:57:41 阅读:28

当年上海为何会对犹太人敞开大门?

坐落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参观者常年络绎不绝。二战期间,上海成为犹太难民最后的避风港。在连接上海与海外的邮轮中,意大利轮船“康提凡蒂”号是最为传奇的一艘,它不仅充当过欧洲犹太难民前往上海的“生命方舟”,也悄然拉近了上海与世界的距离。

1920年,意大利向英国订购两艘1.8万吨级客货两用船,其中一艘就是“康提凡蒂”号,它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绿伯爵”,源自意大利王室先祖、“绿伯爵”阿马迪奥斯六世,不过这位君主晚景凄凉,倒也为这艘轮船多舛的命运埋下伏笔。果然,“康提凡蒂”号生不逢时,刚投入商业运营没几年,就赶上欧洲经济大萧条,被原船主贱卖给名不见经传的“劳埃德·的里雅斯特”公司,投入新兴的“欧洲-远东”航线,目的地港就是上海。

经营上海航线之初,“康提凡蒂”号最引人注目的业绩之一是1936年运送中国代表团前往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当时从中国去德国最快的路线是从哈尔滨坐火车,经由前苏联进入欧洲,全程需18天。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这条路线中断,中国代表团不得不选择海路。可惜的是,经过阿拉伯海时,“康提凡蒂”号遭遇风浪,只买得起三等船票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普遍因晕船而病倒,体能和精神大损,到达柏林后未能发挥出水平。

1937年9月1日,香港附近海域刮起超大台风,“康提凡蒂”号在风中与日本轮船“浅间丸”号相遇,结果“两败俱伤”,事后“康提凡蒂”号花了一个多月才重回海上,而“浅间丸”号则用了半年才离开香港。

或许是苦尽甘来,经历了磨难后,“康提凡蒂”号的生意突然在1938年迎来井喷——从欧洲前往上海的乘客突然增多,其实这与纳粹德国的排犹政策有关。此时,身处纳粹控制区的犹太人纷纷被关进集中营,并被告知如果在两周内找到一个国家接收就能离境,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康齐勒说:“一时间,几乎所有德国犹太人都在寻找出路。德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门前挤满了想逃走的犹太人。”但他们去不了美国,也去不了英国,因为“这些国家的签证额度很少”,犹太人阿尔弗雷德·科恩说,一个德国空军高官警告他的父亲,别想去别的欧洲国家,“因为德国将征服整个欧洲”。

于是,世界上唯一不对移民要求签证的自由港上海就成为他们最方便、最快捷的选择,康齐勒说:“走投无路的犹太人们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没人想到过的避难天堂——2.9万公里外的上海。”于是,大批犹太人涌上“康提凡蒂”号,等待这艘邮轮把自己送往遥远的中国。当然,他们之所以选择这艘船,票价便宜是很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犹太人在逃离纳粹魔掌时已被洗劫一空,“康提凡蒂”号三等舱大约162.5美元的“亲民票价”极有吸引力。

犹太难民的孩子在轮船上降生

“康提凡蒂”号离上海越来越近,船上的犹太人却越来越紧张,他们中的多数人对这座城市印象并不好,报道过中日淞沪会战的美国《生活》杂志曾刊登一幅中国孤儿在战火中哭泣的照片,让这些犹太人把上海之行当作一次冒险,担心上岸后会进入一座满是森林、佛塔和篱笆竹屋的中世纪城市。犹太人西格蒙德·托比亚斯回忆说,“(在‘康提凡蒂’号上),妈妈每天都让我狂吃东西,因为她不确定到上海以后,一家人究竟会遭遇什么。”

当邮轮驶入十六铺码头时,展现在犹太人眼前的是犹如美国曼哈顿那般气势恢弘的繁华外滩,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每个到达上海的犹太人家庭都能拿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家的地址,一般都是石库门小楼里的一间屋子。据统计,1938-1941年,约1.7万名犹太难民在公共租界的虹口街道定居。为了解决生计,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不少有一技之长的犹太难民做起了小买卖,或者受雇于华商和洋商,进入外贸、摄影、食品、教育等行业。

但战争不允许这些本分的犹太人安稳度日,他们初来上海的好心情被残酷的现实打得粉碎。康齐勒说:“在上海,犹太人和中国人都处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迫之下。”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上海犹太人的处境更加艰难,上万名失业的犹太难民面临饿死的威胁,最后是中国商人出手资助,才让他们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犹太人艾雯琳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难民的心声:“我们恨德国人和日本人!”

所幸,战争很快结束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上海的犹太人陆续坐船离开,犹太人哈罗德说:“后来才知道留在欧洲的同胞惨遭屠杀的厄运,我才意识到,与欧洲犹太人相比,在上海的我们仿佛生活在天堂里,感谢中国人。”

难民抵达上海后领取的通行证

上海虹口犹太难民收容所

上海华德路犹太难民收容所

民国时,数万犹太人为避纳粹迫害来上海定居,解放后为何全走了?

1940年,上海工部局规定只要犹太人肯花钱修复被战乱毁的商店或住宅。他们就能获得贷款。此后的一段时期,勤劳的犹太人纷纷修建房屋,开店迎客。提篮桥地区在他们的经营下出现了繁荣复兴的景象。唐山路、公平路、熙华德路、汇山路等街区得到重建,舟山路成为一个商业中心,还出现不少具有中欧风格的房屋。街市上开设丁露天咖啡馆、面包房、酒吧、西餐馆,浓郁的中欧生活情调使不少犹太难民有了家乡的温情和感受。

1943年2月,日本占领军当局在上海对犹太难民建立了“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苏州河以南居住和就业的欧洲犹太难民约4000人,在日本逼迫下不得不匆忙贱价变卖家产、店铺,在期限内搬迁至隔离区。隔离区狭窄的弄堂、破旧的房屋,彻底打破了犹太人的梦想。隔离区主要通道全部用栅栏、路障封闭,由日本宪兵把守,区内实施保甲制度,进出要凭通行证。此外,由于人数众多,许多难民只能居住在类似兵营的一个大房间中,条件好点的一家人挤在一个小点的套间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租界的取消和国民党的“五子登科”,犹太难民也不可能有新的发展,加上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他们在国际犹太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他们逐渐离开上海回到了欧洲。提篮桥地区的发展,在号称“小维也纳”昙花一现繁华之后,又重新回归了平静。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犹太难民想要进入欧美国家还是非常困难的,到1946年只有少数人能够离开上海。直到1947年欧洲的大门才为犹太难民敞开,于是有不少人就回到欧洲去了,到了1948年美国允许全世界的犹太人可以进入美国,许多犹太人就开始离开上海到美国去了。

另一方面,国民党也威胁在上海的犹太难民,说共产党来了以后就要杀你们这些犹太人,所以有些犹太人受到这些舆论的误导以后就离开了上海。到1949年的时候,在上海的犹太人只有2000名,都是老弱病残,他们中也有少数人对中国有感情,选择留下了建设新中国。

所以,你这个锅新中国不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6264.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