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干货分享 > 正文

避难层设置要求 避难层设置要求口诀

作者:曲甜梦 干货分享 2023-04-13 09:45:27 阅读:25

1. 避难层设置要求口诀

消防水平最低照度顺口溜记忆口诀:1道士,3次跑到人多地方避难,进入楼梯间取5器。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于疏散走道,不应低于 1.0 lx;

2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间),不应低于 3.0 lx;对于老年人照料设施、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不应低于 10.0 lx;

3 对于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不应低于 5.0lx;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老年人照料设施、病房楼或手术部内的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不应低于10.0lx。

经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到实际要求就是四个照度:1.0 lx 3.0 lx 5.0 lx 10 lx。

疏散走道可以理解为普通的疏散通道,其要求较低,仅1.0lx即可。

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间)可以理解为人员较密集的场所。要求3.0lx个水平照度。对于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可以理解为疏散的重要通道,进到了这里,就相当于进入了安全区域,因此要求更高一些,要求5.0lx。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老年人照料设施、病房楼或手术部这些地点,由于人员密度大,老年人,病人行动不便,自然而然的要提高标准,采用10lx的水平照度。

2. 避难层设置原则

很多地方都会设置避难间,避难间设置规范有哪些,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避难层(间)的设置的要求:

1、高度设置要求: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大于50m,以便对火灾时不能经楼梯疏散而要停留在避难层的人员可采用消防云梯车进行救援。

2、避难层的使用面积按每平方米平均容纳5人确定,并宜按5.0人/㎡计算。

3、要求防烟楼梯间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可经避难层方能上下。当建筑内的避难人数较少而不需将整个楼层用作避难层时,可以采用防火墙将该楼层分隔成不同的区域。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3. 避难间口诀

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不宜超过8%,站车场地不宜超过3%加油站不应超过8%

口诀:走吧(8)站3,加油吧(8)!

2、避难层

距首层应≤50m间距不宜大于50m,管井与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开始距离5m+甲级防火门;3h防火隔墙,2h楼板,管井2h。

口诀:5055--323

3、二类高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二羔(高)防(房)盗(走道)使(办公室)底(自动扶梯底部)裤(可燃品库房)

4. 避难层做法

1、利用楼道走廊逃生。

在火灾初期,楼道、走廊没有被大火完全封住时,把被子、毛毯或褥子用水淋湿裹住身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身冲出受困区。

2、利用窗户逃生。

利用窗户逃生的前提是火势不大,还没有蔓延到整个单元住宅。

具体做法是:

将绳索(无绳索可将床单或窗帘撕成布条代替)一端系于窗户横框(或室内其他固定构件)上,另一端系于小孩或老人的两腋和腹部,将其沿窗放至地面或下层的窗口,然后破窗入室从通道疏散,其他人可沿绳索滑下。

3、利用阳台、外通廊、避难层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专业设备逃生。

5. 避难层和避难间口诀

一、发现火灾第一时间该怎么办?

发现着火要大声呼喊,或敲打面盆、铝锅等能发出响声的东西,召唤更多的人参与灭火,并迅速拨打电话“119”向消防部门报警。拨打“119”时要注意以下细节:

1、“119”火警电话(最好用固定电话),要沉着镇静,听见拨号音后,再拨119号码。

2、电话接通后,应清楚地讲清着火的地址(包括路名、街道、巷名、门牌号)。

3、尽可能讲清是什么物质着火及火灾的范围,以及被困人数。

4、冷静地回答“ll9”总机台通信人员的提问。

5、电话挂断后,应派人在路口迎接消防车。

二、灭火三要素

1、顺风灭火,以防被火烧伤。

2、根部灭火,效果最彻底。

3、距离根部2——3米处灭火,最佳距离。灭火器的有效距离只有4.5米。

三、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 把灭火器放在地上,左手扶瓶颈,用右手食指勾住安全销,轻轻一拉。左手不可以用力握把手。

2、 拿起钢瓶,左手托住瓶底,右手用力挤压把手。

3、 灭火时钢瓶应向下倾斜45度。

4、 钢瓶压力表指针指向红色区域,说明灭火器失效,指向黄色、绿色区域的可以正常使用。

四、水不能扑救哪些物质火灾?

1、碱金属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与碱金属(如金属钾、钠)作用后能使水分解而生成氢气和放出大量热,容易引起爆炸。

2、碳化碱余属、氢化碱会属不能用水扑救、如碳化钾、碳化钠、碳化铝和碳化钙以及氢化钾、氯化镁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可能引起着火和爆炸。

3、轻于水的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原则上不町用水扑救。

4、熔化的铁水、钢水不能用水扑救。因铁水、钢水温度约在1600℃,水蒸气在1000℃以上时能分解出氢和氧,有引起爆炸危险。

5、三酸(硫酸、硝酸、盐酸)不能用强大水流扑救,必要时,可用喷雾水流扑救。

6、高压电气装置火灾,在没有良好接地设备或没有切断电流的情况下,一般不能用水扑救。

五、火灾发生时应遵循的“三救”原则

1、防烟。用湿毛巾3——8层捂住口鼻(只能防3——5分钟),没有条件可以在衣服上洒上小便进行防烟。

2、把握方向逃生。发生火灾时,利用烟气不浓或大火尚未烧着的楼梯,疏散通道、敞开式楼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在伸手不见五指或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赶紧从地上爬着找墙,顺墙来找门(顺、逆时针方向均可),从门逃生。

3、借助工具逃生,三层以下的火灾应及时利用绳子(或把窗市、床单撕扯成较粗的长条结成的长带子),将其牢牢系在自来水管或暖气管等能负载体重的物体上,另一端从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较低楼层的阳台上,然后沿绳子下滑,逃离火场。4——6层发生的火灾可以借助用消防栓来逃生。

六、火灾逃生“七十二字口诀”具体内容

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改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

6. 避难层怎么避难

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²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 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8、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7. 避难层与避难间设置要求

高度超过100米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要求设置避难层的建筑包括: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高层病房楼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

8. 避难层层高设置要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权利,是一个综合型的、复合型的权利,由对专有部分的专有所有权,对共用部分的共有所有权及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及居住于建筑物上的人的行为的管理权所构成。

建筑物楼顶空间及其架空层的所有权归属于全体业主专有权之外的共有权,即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所共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无权处置,只有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才有权决定楼顶空间及其架空层的使用。

9. 避难间设置要求 规范口诀

口诀如下: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保持镇静,迅速撤离;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10. 避难层设置的依据是什么

配备灭火器、水枪、水带等灭火器材;配置外线电话、手持对讲机等通信器材;有条件的站点可选配消防头盔、灭火防护服、防护靴、破拆工具等器材。

微型消防站,是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依托单位志愿消防队伍和社区群防群治队伍。有消防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和社区微型消防站两类,是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社区建设的最小消防组织单元。

微型消防站应设置人员值守、器材存放等用房,可与消防控制室合用;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置。微型消防站应在建筑物内部和避难层设置消防器材存放点,可根据需要在建筑之间分区域设置消防器材存放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500.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