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经验 > 正文

唱歌册 (唱歌册潮汕话)

作者:孟婷儿 生活经验 2023-04-19 21:33:39 阅读:25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说唱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

潮汕说唱文学始于唐代,与佛教有关。唐代,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与此相适应,变文也流传开来。所谓变文,即变佛经本文为通俗文字的意思。本地文人根据佛教教文,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变文。这些变文,逐步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说唱变文时,配上弹拨乐器,自弹自唱,就成了最初的弹词。潮州弹词,通俗简朴,文字多为七言句子,平仄不拘,且用潮州方言押韵,在民间广泛流传。《二十四孝》、《娘娘落山》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

至明清时期,弹词在潮州非常盛行。但是由于演唱弹词要有一定技巧,又要有乐器伴奏,不易普及。同时,弹词抄本传抄中又多有错漏,不易保持完整。因此,一些注意民间艺术的文人,着手整理弹词本子,使弹词刻本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这种弹词刻本既可供阅读,又可供朗诵,很快就获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一些文人根据读者口味大量编写,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就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群众称这些刻本为“歌册”。可见潮州歌册是逐渐由弹词演变而来的。如原潮州瑞文堂出版的潮州歌册《隋唐演义》,其全名即 《隋唐演义古调弹词》。潮州歌册从弹词脱出后,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艺术中一种独立文字样式。

潮州歌册由于是从弹词演变而来,因此亦具有一些弹词的特点,除内容相同,在形式上还保留弹词段章回目,开端及回末有插图诗以兴叹所叙述的故事这一特点。后期潮州歌册也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四句转韵,押平声韵等。

潮州歌册的题材来源于当地民间的轶闻逸事,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和传说编写的,如 《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和 《过番歌》等;二是家喻户晓的地方乡贤故事,如《刘龙图》、《方大人》、《翁万达》等;三是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弹词改编的,如 《隋唐演义》、《下南唐》、《十八寡妇征西》、《薛仁贵征东》、《东汉刘秀》、《包公出世》、《正德君游江南》等。

潮州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流。由于它是从旧弹词演变而来,所以,在思想内容上,既有继承弹词的人民性一面,又有因袭弹词的糟粕一面,如歌册的全歌或每个章节的开头,常有一段宣扬因果报应的诗或歌文。

潮州歌册之印行出版多集中于府城,其中之最大最久者当推开业于清咸丰年间的李万利。李万利后代又分万利老店、万利春记、万利生记 (万利和王生记合店)。此外,尚有王生记、陈财利堂、吴瑞文堂等,也皆从事于潮州歌册的印行业务。

早期歌册,均为木刻本,到了清末民初,始有石印本和铅印本。据郭马烽先生初步调查收存旧版有《一世报》、《二度梅》等221部。(见郭马风《旧潮州歌册调查杂记》、《旧潮州歌册版初步调查目录》)

潮籍学者薛汕称,能搜集到的潮州歌册约300册左右,包括散失的,可能在500部左右,如每种印1000册,其数就在50万之巨。这些歌册,短的4―5卷,约2万多字,长的达80卷,约100万字,歌册内容多数是历史故事、戏曲故事或当地民间故事,用方言七字韵文形式写成。

潮州歌册是珍贵的礼物,以前嫁女儿,要把它作为嫁妆,在哪家借得潮州歌册,都是感情融洽的表示。至于朗读潮州歌册的能手,那就不是一二部,而是数十部,大多是妇女,可以不用手执歌册,光凭记忆,滔滔不绝地背诵出来。同时,又不知有多少受不到教育的人,就以认得“歌册字”来掌握文化的。由此可见歌册传播民间文化的功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4395.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