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印度塔文化的东渐

作者:宋鼎立 生活妙招 2023-04-22 14:17:01 阅读:21

中国本无佛塔,正如本来并无佛教一样。塔是随佛教从印传入中土的。塔,梵文写作Stupa,巴利文称Thūpo,释籍译为“咐堵坡”、“塔婆”,其义为“累积”。中国佛塔是印度的“咐堵坡”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及其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相融合的产物。

刘敦桢说:“我国之塔,当以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所建之洛阳白马寺塔为最先。”(《刘敦桢文集》第一卷,第4页)此说可作参考。据说,当初白马寺塔据寺区之中心地位,四周建有殿房。而稍后,三国时笮融在徐州建造浮屠祠,且以楼阁式木塔为中心建筑,则是可以肯定的。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塔文化。

印度佛塔的原型是“咐堵坡”,是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建造的掩埋其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样式。(图一)后来,凡欲表彰神圣,礼佛崇拜之处,多造塔。它是“一个坟起的半圆堆,用砖石造成,梵文名安达 (Anda),其义为卵,其下建有基坛(Medhi),顶上有诃密迦(Harmika),义为平台。在塔周围一定距离处建有石质的栏楣(Vedika),在栏楣的四方,常饰有四座陀兰那(Torana),义为牌楼,这就构成所谓陀兰那艺术” (常任侠《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第12页)。公元前273年到前232年的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隆盛,大兴寺塔。在现印度马尔瓦省保波尔附近的山奇“咐堵坡”,文化艺术史上称为“山奇大塔”者,尤为古朴宏丽,处处透露出神绪佛意,是典型的印度古建筑之“陀兰那”文化艺术品,据说至今犹存遗构。(图二)

图一 古印度释迦圆寂处咐堵坡

“山奇大塔”周围,建有石质栏楣。栏楣四方,饰以牌楼(陀兰那)四座,亦称天门。其形制构造,于两石柱之上戴以柱头,上横架上、中、下三条石梁,石梁中间以直立短柱相构,整个造型对称稳健。为表彰佛陀的无量功德,说教宣传,上面饰以充满佛教意味的石雕石刻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佛陀本生故事,如六牙白象本生、猴王本生、莲花本生,或动人心魄的?子商莫故事,或关于萨?太子的其它美妙传说,塑造大慈大悲的佛陀形象,充溢着十分高涨的佛教情绪。

“山奇大塔”的建筑型式印度风味浓郁,艺术灵感富于佛教精神和幻想。其文化艺术手法多专注于象征。

一只小象就暗示着,或更可说,代表着“托胎”;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小象向她喷水,代表“降诞”;有时只用一朵莲花即代表这一变相;一匹空马,象征“出家”;魔或魔女在一株树和一个空座之前,这表示魔军的侵扰或诱惑(“降魔”);只有一株树或一空座,象征“成道”(证菩提); 法轮是“说法”; 伞盖和宝座一般用以代表佛; 云路表示自空中返回迦毗罗卫城(“返家”);塔(咐堵坡)代表“涅?”。(雷奈?格罗塞《印度的文明》,第42至43页)

从文化角度看,印度山奇大塔的文化特征有四:

第一,佛性意味浓郁,宗教情绪十分高涨;

第二,为要弘扬佛法,必须采用艺术这最有力的宣传工具,比如,大塔四周建有石质栏楣,栏楣四方,饰以四座牌楼,即所谓陀兰那,亦即天门。为表彰佛陀之功德无量,上饰石雕石刻,多取材于本生故事,塑造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佛陀形象;

第三,典型的古印度艺术风味,这风味就是专注于象征。在犍陀罗艺术时代以前,印度还不像希腊艺术那样直接雕刻神像。在当时印度人文化观念中,佛陀是如此光辉无限,神圣伟大,信徒在佛面前只配低眉沉思静虑,根本不必、不能也不敢仰视佛的形相,要想一睹佛之尊容,这本身就违背崇佛之宗旨。而且,按照古印度原始佛教观念,释迦既已涅?,进入了超乎生死、苦乐的永恒境界,假使有人敢于直接描绘、雕塑佛像,这是对这种圆满无碍之境界的破坏。“人们宁可在佛教雕刻艺术中对佛的尊容保持一个模糊的幻相,而越模糊似乎越真实,愈虚愈实,若离若即,以便激发对佛的崇高神圣永远不可企及的无限迷狂。”(王振复《建筑美学》,第212页)因此,直接在塔文化中描绘、雕塑佛像,是印度文化希腊化以后的事。

图二 印度山奇大塔

第四,“山奇大塔”东南西北四个天门上的石刻浮雕佛性流溢,在那里,正常的人性确实被严重地压抑、扭曲了。但塑造于北门和东门上的那个女药叉圆雕像引人注目。所谓药叉者,乃神话虚构中角色,为佛教守护神。山奇的这一女药叉形象,与其说是神的形象,不如说是更具人的世俗特点。它人情洋溢,借光影变幻的佛教艺术舞台,弹奏出同宗教主题不协和的、活泼泼的人情世俗的优美旋律。它“两臂攀着树枝,悬身向外,成一无限优美的曲线,好像活的藤,使得她那胸部丰满的 ‘金球’,她底年轻躯体上所有旺盛的肌肉,都像是飘荡于空际”(雷奈?格罗塞《印度的文明》,第45页)。这佛教文化艺术的底蕴,实在与佛教教义的寂灭无为的基本精神相去甚远,它已强烈地反映出对佛国的崇拜与对现实的审美之间的矛盾冲突,诉说着对世俗生活的绵绵眷恋之情。

应当指出印度古塔文化颇为复杂的文化性格及其艺术特点,对中国佛塔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中国佛塔又大大不同于印度古塔之原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422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