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干货分享 > 正文

隆万大改革详细过程 (隆万大改革详细过程)

作者:威明艳 干货分享 2023-04-11 07:06:00 阅读:27

历时十八年的隆万大改革为什么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历史上的嘉隆万大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划分的改革,涵盖范围局限于文官利益集团和皇室,张居正推动“一条鞭法”意图将基层百姓纳入到改革进程之中,可以用人不当以及张居正个人的品行不端,不仅仅因为分赃不均损害了文官利益集团的利益,也致使基层百姓利益受损,最终改革被万历帝为平衡朝堂而终止。

首先,我谈谈个人认为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一个大帝国统治的成本,因其官僚组织的不断扩大,政府职能的持续延伸,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钱钱钱,命相连,政治的根基是什么,就是钱呐,没钱又怎么来推进政治改革。嘉靖皇帝非常聪明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让严嵩父子持续推进江南改稻为桑来提高赋税,改革盐税制度,重新丈量土地,使得朝廷收入多了将近1000万两,当然这钱由嘉靖帝与严党进行瓜分,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的清流自然拼命阻止,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他后来的改革玩法和严党的玩法没多大区别。这一次改革因严嵩下台而被嘉靖皇帝喊停。隆庆帝时,通过隆庆开海来拓展朝贡贸易,这样的改革,钱都归皇帝所有,所以下面朝臣反对的非常厉害,对沿海百姓生活倒是有一定的提升,所以直至明亡,倒是没有实施严格的海禁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其实和嘉靖时的改革没多大区别,既统一丈量土地后统一收税,类似于雍正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结合体,可以说三次阶段性改革,都一定程度解决了明王朝的财政问题,历史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最后我来说说这次改革失败我个人认为的理由,也就是题主认为的未能涉及政治层面的原因。第一,最重要的原因,分赃不均,嘉靖改革,增加的赋税由严党和皇帝瓜分,文官集团激烈反对,甚至把严嵩都快骂成千古奸臣的地步,骂的最凶的就是高拱,张居正,待到隆万改革,这两人玩法和严嵩父子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又因自己集团内部分赃不均相互攻讦,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就怕流氓有文化的现实演绎。第二,缺乏底层广大人民的支持,古代王朝改革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人民尝到甜头后,再自下而上的反馈从而长期的改革上层政治结构,严嵩父子为了收钱而进行改革,在改稻为桑时居然毁堤淹田,造成百姓大量伤亡和流离失所,相对成功的隆庆开海,虽然大幅度降低了沿海倭患,但是被那些没分到钱的文官集团严重诋毁,后世居然连教科书都进不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张居正只用循吏而不注重官员品行,造成很多基层改革官员贪墨害民,老百姓怨声载道,让这场改革变成了一场与民争利的行政活动,自然就没了民意基础。第三,改革者的个人品行,严嵩父子不用说,为了收钱丧心病狂,干出毁堤淹田这种天怒人怨的事情,张居正也好不到哪里去,张居正作为帝师的时候,万历小皇帝可以说是对他极其崇拜,几乎奉为人生偶像,可是当他死了之后被大臣弹劾,从他家里查抄的奇珍异宝甚至比皇宫里还多还好,戚继光都送过美女给张居正,藩国进贡的宝物,都是先送进张府,挑选后才送入皇宫,这件事,使得万历皇帝信仰崩塌,备受打击,自然不会再信任文官,对改革也失去了兴趣。

关于这段历史,我强烈推荐题主看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以及万历十五年的书,对这场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失败改革又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张居正推行改革与大太监冯保有什么关系?

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明朝的太监确实牛,不过大多名声不太好。冯保虽然也留下了不少恶名,但总的来说,他是明朝难得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所以,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明朝的权力结构与冯保的地位

明朝的权力中枢是内阁,内阁有首辅、次辅等三五位大臣组成。朝廷的所有奏章由内阁审阅,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提交给皇帝,由皇帝裁定,并在票拟上用御笔做批示,称“批红”。当然,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留中或者驳回。

不过,皇帝在批复之前,不能光看奏章,有时候需要了解详情,需要与内阁讨论,甚至需要召见外臣。内阁与皇帝也不一定一条心,也存在相互制衡,所以皇帝需要政治盟友,司礼监太监,就是皇权培养起来,用以制衡内阁的第二股政治势力。

自明武宗以后,司礼监事实上已经成为与内阁平起平坐的权力中枢,一般称内阁首辅为“外相”,称司礼监一把手,掌印太监为“内相”。

冯保就是万历朝的掌印太监,内相。也就是说,冯保其实就是皇权的代表人,内阁想要做什么事,没有冯保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这是明朝中后期的权力结构所致。

冯保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撑点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改革,就是因为他成了有明一朝,权力最大的首辅大臣,大到什么程度呢?几乎不受任何制约,几乎把皇权握在自己手里了!这就是万历新政能够推行的原因,皇权在手,足以推倒一切阻碍势力。

张居正何以获得这么大权力?冯保的支持!

一、在冯保的运作下,张居正坐上了内阁首辅宝座

太监之所以留下骂名,就是因为他们与文人士大夫对立的立场,没办法,他们是皇权的代表,职责就是对付外朝官。所以,如果宦官站在士大夫一边,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注定被皇权抛弃。

所以,冯保如果想保持自己的权力,就要与内阁为敌。冯保却坚定地站在了张居正的身边,从这个角度说,他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

张居正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全靠冯保的力挺。在张居正之前,首辅是高拱。高拱的性格存在明显缺陷,内阁不和,他与冯保之间也存在很深的利益冲突。

为了扳倒高拱,冯保不惜制造了“王大臣事件”,并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之间,散布高拱不利的言论,力挺以张居正代替高拱出任首辅。正是在冯保的组合拳打击之下,高拱凄惨落幕,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捞到,就被发配原籍,张居正如愿以偿坐上了首辅之位。

这件事,冯保虽有私心,但是最大的得利人无疑是张居正,冯保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张居正则是名利双收。

二、冯保代表皇权,替张居正清理了改革障碍

万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前者动了士族地主阶级和地方官的奶酪,后者与全体官员为敌,可见力度很大,阻力重重,张居正也面临着各种明枪暗箭。

其实张居正的根,就在文人士大夫阶级,但是改革又把自己推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对立面,等于废了自己的根基。面对各种反击,倘若再受到皇权的质疑,改革不可能推行得下去。冯保代表皇权,给了张居正最强有力的支持。

张居正所提交的票拟,到冯保这里几乎是走过场,都能得到批红通过。同时,政敌对张居正的各种弹劾,冯保说动李太后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政敌们展开无情打压。“夺情事件”让多名御史、给事中受到杖责,邹元标等人被打成终身残疾,多人被废为庶人终生不得入仕,甚至被发配边疆。

这些旗帜鲜明的立场,让张居正在最困难的时期,牢牢坐稳了相位,也力保改革经受住了反对派的冲击。

三、冯保是张居正获得皇帝长期信任的重要桥梁

首辅与皇权的矛盾是天生的,为何张居正就能得到皇权的长期信任?李太后与万历过于软弱吗?张居正一介文官,显然不具备架空皇权的可能性。答案就是,皇权选择了对张居正无条件的信任,自觉将权力让渡给了张居正!

李太后与万历之所以能这么做,冯保的居中协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幼,李太后是实际掌权人,但是李太后又不具备与内阁长期共议朝政的条件,冯保的中间人作用就非常关键。人们都以为,张居正获得信任,是因为他帝师的身份。当然,帝师的身份有作用,不过放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系中,这份师生情显得很苍白。真正维系皇权对相权信任度的润滑剂,就是冯保。

冯保不光起到了皇权与相权的润滑作用,他还起到了对万历皇帝的监督作用,让他不长成“歪脖树”。李太后对万历皇帝的要求非常严,但是皇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假如万历皇帝长成歪脖树,纵使李太后再严厉,纵使张居正再有能力,恐怕也勉为其难。

少年时期的万历皇帝,所表现出来的英明,跟冯保的监管不无关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扫清了障碍。

冯保与张居正,一对不能明说的友人

以上是冯保与张居正的政治关系,那么他们二人是否存在个人关系呢?史书一直回避张居正与冯保的私交,很难找到明显的证据,但是蛛丝马迹之间,还是能看出,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良好的私交关系。

冯保这个人,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个人的文化修养很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绝不是某些文学作品中,那种草包的形象。冯保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喜欢谁,不喜欢谁,从来不藏不掖,恨高拱就往死里整,喜欢张居正,就天上捧。

所以,至少从个人情感上,冯保对张居正存在明显的偏向性。那么张居正对冯保什么态度呢?私人交往一个巴掌拍不响。

史书记载了张居正给冯保送过不少财宝,还曾经给冯保的生祠,写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冯保充满溢美之词。

当然,有人把它解释为张居正为了稳固政治地位,对冯保的行贿,但是张居正敢给冯保做寿藏记,如果没有感情成分在里面,恐怕是断然不敢的。

所以,张居正与冯保应该存在着非常良好的私人关系,只是因为冯保的身份,这份私交必须低调。

双方一个是外相,一个是内相,内外相打得火热,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必须低调!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宦官既是文人士大夫的对立面,也是被文人士大夫所鄙视的群体,张居正必然会有所顾忌,不敢公开表露。

综述

综上所述,冯保与张居正既是一对政治盟友,同时也是一对好友,两个人为了万历新政,精诚合作。冯保利用他特殊的政治地位,甘愿做张居正的铺路石和清道夫,为张居正的改革立下汗马功劳。

冯保与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关系,也是明朝难得的内外朝精诚合作的典范,大明万历朝最后的辉煌,二人双星联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3633.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