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巫傩 (巫傩的读音)

作者:威明艳 生活妙招 2023-04-20 08:47:05 阅读:29

巫傩流行于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中。有傩坛戏(汉、土家、仡佬等民族)、生育傩(布依族)、撮泰吉(彝族)等几种形式。

傩坛戏也称“傩堂戏”,是在举行傩坛法事中表演的。傩坛法事的思想基础是巫术观念和一些道教观念,整个傩坛法事是一套巫术仪式系统,其主要内容是冲傩还愿。“冲傩”是为了驱邪、镇魔,“还愿”则是为了酬神、娱神,以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傩坛戏就是在还愿仪式上表演的。这种表演不是游离于还愿仪式,而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成为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还愿仪式中的四大坛就是法师戴上面具、穿上法衣表演的。他们分别扮演点兵仙官、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先锋小姐、勾愿判官等有名有姓的角色。这些角色既是傩坛中的神碉,又是戏中的人物,他们通过说、唱、念、做等表演使还愿的巫术观念得到形象的演绎。

傩坛戏分正戏和外戏。正戏是还愿仪式中戴着面具表演的二十四个戏。法师们认为傩坛有二十四戏之神,分别关在三个洞里(即所谓“上洞”、“中洞”“下洞”),由玉皇大帝亲自封派的唐氏太婆掌管。每次傩坛唱戏,都要由“地盘”土地(神名)到桃园三洞(道教观念中所谓“洞天福地”的仙界)去请求唐氏太婆开洞,放出二十四戏神。因而,正戏也就分为“上洞”、“中洞”、“下洞”三个部分。“上洞”戏是为请神还愿服务的。剧目有《扫地和尚》、《开洞》、《开路将军》、《点兵仙官》、《引兵土地》、《押兵仙师》、《水路神碉》等。“中洞”戏是由几个片段连缀而成的“串戏”。主要剧目有《甘生赶考》、《杀牲九郎》、《算命郎君》、《九州和尚》、《打菜仙姑》、《牛高卖药》等7个片段,总称《买猪》。这部分戏主要反映世俗生活内容。“下洞”戏主要表现收邪斩魔、追鬼打鬼等内容。剧目有《开山猛将》、《二郎镇邪》、《钟馗戏判》等。这部分戏没有道白和对话,全由扮演者在起伏变化的锣鼓声中作哑剧式表演。外戏是在冲傩还愿及正戏表演结束后另搭戏台表演的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剧目有《红灯记》、《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柳荫记》、《槐荫记》等。

巫傩

仡佬族傩戏《开洞》剧照(道真) (刘振国 摄)

威宁一带彝族中流行的“撮泰吉”也属巫傩范畴,是一种消灾除邪、迎祥纳福的宗教性民俗活动。其内容依顺序分祭祀、耕作、扫寨三个部分。它不是年年表演,而是在发生天灾人祸的年景,为消除灾难才表演的。演出必须在农历正月初一以后方可进行。一般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正月初三至十四之间表演前两部分,正月十五表演第三部分。之后接着举行扫寨仪式,当年演出即告结束。演出地点在户外。表演者头帕缠成尖锥形,身上和四肢都用布缠紧,手执木棍,有的头戴假面,有的装扮成耕牛、狮子进行表演。“撮泰吉”为彝语音译,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彝族群众称之为“变人戏”。表演时,台词对白均用吸气发声,以此象征他们是尚未学会正式发音的原始人,以兽皮、树叶为衣。他们通过表演耕地、播种、薅锄、收割、归仓劳动场面等,再现了彝族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

黔南荔波一带布依族中流行的“生育傩”,是一种以求子保子为目的的宗教民俗活动。据说最初每个男性的一生都要举行一次,后来部分地区演变为婚后不生育者才举行,一般人则可做可不做。“生育傩”分两种形式:一是“做祧”(布依语音译,仪式名称);二是架桥。做祧须请傩戏班子举行七天七夜的仪式活动,开销较大,而“架桥”则只请布摩或坛师举行三天三夜的活动,开销相对较小。因此,举行哪一种形式,取决于当事者家庭的经济情况。傩戏表演主要在“做祧”仪式上举行。

作为宗教性的民俗活动,布依族生育傩的思想基础是布依族的传统宗教―――摩教观念(包括巫术观念),并吸收了部分道教观念,但其剧目则大多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和民间故事传说。主要有《龙公点坛》、《野猪偷薯》、《老瑶打猎》、《野外砍牲》、《抢吃生肉》、《戏弄外家》、《破瓜取子》、《龙公卖马》、《错砍樟树》、《背鸡进屋》、《祈讨草鞋》、《祈花求子》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32433.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