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芗剧 (芗剧三凤求凰全集)

作者:温海滢 生活妙招 2023-04-18 17:47:51 阅读:26

原名“歌仔戏”,由于主要流行于闽南芗江流域,1954年改称为“芗剧”。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当时成千上万随迁入台的闽南人,也把漳州一带流行的曲艺锦歌和民间小调带到台湾。清嘉庆年间,流传于台湾宜兰等地的锦歌,最先从原来的坐唱曲艺发展为能够表演故事的歌仔戏。20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开始在厦门、漳州等地风靡,此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都出现了业余歌仔戏班。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歌仔戏艺人从原锦歌中的杂碎调、哭调吸取精华,并吸收了梨园戏、高甲戏、竹马戏、南音等音乐,对歌仔戏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称为“改良调”或“改良戏”,在闽南民间风行一时。芗剧传统剧目多达600多个。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等,以唱为主,很少道白。唱词平白通俗,具有闽南方言韵味,结合唱腔和舞蹈表演,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50年来,芗剧不但改编出像《三家福》、《火烧楼》、《安安寻母》、《山伯英台》、《五子哭墓》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还创作出许多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情海歌魂》、《琴剑恨》、《戏魂》等反映闽台艺人生活的剧目,更具时代特色。

在闽台关系史上,最能代表共同的乡音乡曲莫过于芗剧。台湾歌仔戏和芗剧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其孕育发展的过程,无不包含了两岸人民的悲欢离合和骨肉深情。其所共有的音乐唱腔如“大哭调”、“艋?哭”、“宜兰哭”、“卖药哭”等,以及那大量低沉悲切的杂念调与民歌小调,无不表现了长期迁徙与思乡念祖的深切情思以及台湾长期沦为荷、日殖民地的血泪诉说。这种深刻时代烙印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其他地方剧种所没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9850.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