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古建筑藻井 (古建筑藻井结构)

作者:宋圣斌 科普百科 2023-04-08 09:34:42 阅读:21

如何评价日本古建筑藻井?

藻井是模仿古代穴居建筑的结构发展而成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居住在地下的“穴居”中的,为了出入方便和室内采光的需要,在穴居的顶端开了一个小洞,“从穴中置大窗”,洞口是用树枝以抹角梁层层叠加,即抹角叠木的做法,这可能就是澡井的起源。

藻井的形式很复杂,一般有四方、八方、圆井等。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澡井由简单逐渐向复杂华丽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初始期

初始期主要是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当前,尚未发现汉代以前的澡井,但是在汉代文献中已有对澡井的描写,最早见汉代张衡《西京赋》中“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可见,至少从汉代起,建筑中就出现了“藻井”这一类的装饰。汉代没有建筑遗存,但从汉代画像石墓中可略见一斑。如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刻汉代的藻井样式,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形,方格中心绘花饰。这种藻井样式被称作“斗四藻井”,较为简单,还处于基础阶段。

汉代的藻井上多画河渠等水生植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中藻井的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纹饰上基本是继承了汉代的藻井装饰式样、多是“交木如井,画以藻井”,即藻井中央叠套抹角的斗四藻井,下为方井,内为抹角相叠的四方形,最里面面的是圆形纹饰。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藻井的装饰纹样上出现了具有西域或佛教风格的新纹饰,有忍冬、云气、火焰等纹饰。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藻井图案,这一时期的藻井构图较简单色彩以红调为主,间以绿、黄、蓝等色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藻井图案

2.发展期

发展期指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藻井经过了南北朝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藻井装饰。敦煌壁画中大量的藻井开始出现。流行华盖式藻井。隋代的纹饰吸收了很多波斯图案,飞天、忍冬、莲花、连珠纹成为澡井中使用较多的装饰图案。藻井的中心多用莲花纹、三兔纹、飞天纹。边饰以忍冬纹为主。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

随代后期出现一种新的藻井图案,并一直延续到唐代。这种藻井的中心为宝相花,花的四周方井的四个角是花瓣形纹饰,在最里层的方井内形成八角形的以为,朝着宋代的斗八藻井的形式发展。布局由疏朗逐渐转向繁密。

盛唐时期,藻井的风格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从生动活波、爽朗明快转为庄重严整,浓艳富丽。藻井中心图案为宝相花,边框图案则由原来的忍冬纹转化为卷草、联珠和菱花纹,尤以凌花纹为多。盛唐时期,由于巧妙的变形和严密的结构,加上层层叠韵的色彩,盛唐时期的图案已登上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顶峰。色彩浓重,布局严密。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盛唐时期)

唐代后期开始,藻井装饰更加复杂,方井层数逐渐增多各种边饰多达十余层。卷草纹得到重返发展,波浪起伏,变态无穷。色彩由浓艳繁重转变为清新淡雅。

3. 定型时期

定型时期是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建筑遗留较多,其中建筑中有藻井装饰的也不少。宋代是建筑藻井基本定型的时期,制作规范化,制作工艺也有明确的记载。

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对藻井的制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造斗八藻井之制,共高五尺三寸,其下曰方井,方八尺高一尺六寸,其中曰八角井,径六尺四寸高二尺二寸,其上曰斗八,径四尺二寸高一尺五寸。于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卷,皆内安明镜,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径积而为法⋯⋯”。也就是把藻井分作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称方井,方八尺高一尺六寸,方井之上施斗拱, 《营造法式》规定的斗拱很大;中段八角形称八角井,内切圆径六尺四寸,高二尺二寸,八角井与方井之间形成的三角部分名为角蝉,按《营造法式》规定角蝉四个且不施斗拱。而八角井之上多用斗拱; 上作圆顶八瓣称斗八,径四尺二寸高一尺五寸,宋时的斗八俱作八瓣,背板上常作无数菱形小方格或施各种彩画。在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卷,内安明镜。明镜多做圆形,周置莲瓣或中绘云龙。宋代的顶心和明镜都较小,有的几乎没有明镜,而是将斗八形式一通到顶,如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第一层藻井。这时的藻井虽已用彩绘为装饰,但整体效果尚较简素。后来藻井中增加用材极小的斗拱作为装饰,并且形式也多样化。方井、八角井、圆井以及在藻井上建天宫楼阁等形式。装饰也趋于复杂、华丽。

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藻井图案

4. 繁荣时期

明清时期,藻井样式达到顶峰,出现了四方形、八角形及圆形等多种形式的藻井,装饰也更加华丽。大量用金。大部分的藻井形式还是从宋代的斗八藻井形式演变而来。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为八角井,上为圆井。方井是藻井的最外层部位,四周通常安斗拱,方井之上,通过施用抹角枋,正、斜套方,使井口由方形变成八角形,这是方井向圆井过渡的部分。方井与八角井之间的角蝉在明清时期明显增多,多至20多个,此时还出现了菱形的角蝉。角蝉周围施小斗拱,平面雕饰龙、凤图案。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安雕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这样就将宋代的斗八形式转变成明清时期的圆形,名为圆井。圆井多用斗拱雕饰,满刻云龙,富丽堂皇。圆井之上为明镜,明清时期明镜的范围扩大,有的占去八角井的一半;圆井内施雕刻,均作龙形。故清代称藻井为龙井。最高等级的建筑为蟠龙俯视,口悬宝珠。在装饰上,明清时期的藻井全部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并大量运用贴金技法,装饰意味更浓厚。

故宫太和殿藻井

综上可见我国古代的建筑藻井的发展经过了一段将为漫长的时期,藻井由简单走向繁复。日本古代建筑指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的建筑,也有专指飞鸟、奈良、平安时代(12世纪前)建筑的。钦明天皇在位(539~571)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佛教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相映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出现了宏伟庄严的佛寺、塔和宫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筑式样也发生变化。日本的藻井建筑也随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传入而发展,并结合日本本地的文化产生变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藻井又称“绮井”、“覆海”,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室内天棚装修艺术形式。之所以被称为“井”,是因为其结构纵横交错,层叠上升,如像井的形状。名字中之所以有“藻”字,有人认为因为藻是水中之物,与可以汲水的井合为名称,有防止火灾的用意。此外,藻在古文中还有修饰、美好之意, 用藻字也能体现出其装饰 藻丽,视觉效果繁复华美的特点。

藻井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较为重要的建筑物,它位于室内中心位置的上方,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凸和殿内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面结构,用各种彩画、雕刻作为装饰。藻井起到了提升建筑中心位置的作用,使空间看起来更高更大,突显建筑的重要性。现存实物中以故宫太和殿内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最为华丽,其四周会馆的戏台藻井 有多达四至五重的品字科斗拱,正中饰以口衔宝珠的蟠龙,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

张衡的《西京赋》中提到“蒂倒茄于藻井”,可知早在汉代的建筑物中,已经产生了藻井。明清时期建筑物中的藻井多为上圆下方形状,分成三层,上层为圆井,中间一层为八角井,最下边一层为方井,其彩画装饰以青绿色调为主,并使用贴金,以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

此外,有的古戏台也采用藻井作为顶棚,因为藻井不仅有华丽的外观,其穹窿状的结构也起到了聚拢声音的作用。

比如苏州全晋会馆的古戏台,以632个木构件组成呈螺旋形上升的藻井,构造精细,色彩富丽堂皇,具有强烈的美感,在装饰建筑物的同时也可以产生良好的聚音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950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