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经验 > 正文

马岛海战完整版 (马岛海战观后感)

作者:严川皓 生活经验 2023-04-15 04:45:59 阅读:23

马岛海战是哪两个国家的战争?

二战结束后,昔日世界霸主英国的实力一落千丈,开始沦为新兴超级大国-美国的“小跟班”,鲜有能重振大国雄风,独自展现“肌肉”的机会。不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难得独自作战并大获全胜,在全世界面前很“露脸”。这次战事,便是著名的马尔维纳斯海战(简称“马岛海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半岛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中,西距阿根廷本土500多公里,距离英国本土则有1.3万公里,由东福克兰、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及300多个小岛组成。马岛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0.34万人,首府为阿根廷港(斯坦利港)。

马岛的历史始于1592年,当时英国航海家戴维斯首先发现该群岛,但并没有实施占领,直到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才在东福克兰岛率先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也在该岛建立居民点,但在5年后遭到西班牙殖民者驱逐。1771年,英国曾以战争相威胁,一度恢复在马岛的居民点和军事哨所,虽然3年后以经济原因撤出,但此后并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随即在4年后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然而在1831年,美国军舰“勒星顿号”却摧毁阿根廷在马岛的大部分定居点,以报复其非法扣留3艘在该区域捕捉海豹的美国船只。两年后,英国卷土重来,将把剩余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就此实施全境占领。1841年,英国指派一位文职副总督管理该岛,并在1892年将其变为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一再以马岛邻近南美洲、主权继承自西班牙、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为理由,多次向联合国控诉英国对马岛的“非法占领”。对此,英国则以百年来对马岛“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适用于该地岛民为由,重申对该群岛的主权。由于英阿间的分歧太大,导致双方无法就马岛归属问题达成妥协,并严重恶化两国关系。

由于阿根廷民众对收复马岛怀有强烈的愿望,所以这种情绪便被国内某些政客所利用,成为他们赢得支持度、转移国内矛盾的“不二之选”。1982年4月2日,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民对他的怨恨情绪,便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悍然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此时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便占领马岛全境。

加尔铁里之所以敢在马岛用兵,是认为此地距离英国本土太远,而3年前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正被一系列国内外难题搞得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和胆量做出军事回击。更何况,此时阿根廷跟美国、法国正处于“蜜月期”,就算是英国敢于开战,两国也不会出手相助

然而事实证明,加尔铁里错估了撒切尔维护主权的意志,也高估自己在美法两国总统眼中的重要性。就在阿根廷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撒切尔夫人迅速获得议会的授权,并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万里行军来攻击阿根廷、收复马岛。在议会演讲时,撒切尔慷慨陈词,声称“福克兰群岛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发誓不收回马岛绝不罢手。

与此同时,美、法两国总统也发声支持英国。其中,美国总统里根不仅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而且还宣布向英国开放在阿松森群岛上的空军基地,并向其提供关于阿根廷军事动向的情报;法国总统密特朗则宣布延迟对阿根廷预定的“飞鱼”导弹的交货日期,而该导弹正是阿根廷对抗英国舰队至关重要的“法宝”。战事刚刚开始,阿根廷便被美法两国在背后“捅刀子”,其结局可想而知。

由于英国与阿根廷远隔万里,所以从其舰队正式组建完成,到其攻占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已过去半个月时间。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并切断阿根廷本土与马岛驻军的联系。5月21日,英军正式在马岛登陆,在彻底击溃阿根廷在岛上的驻军后,于6月14日占领全岛。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役结束。

马岛海战堪称英国在二战后最大的军事胜利,而它单凭一国之力便击溃敌国,更是二战后绝无仅有的辉煌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岛海战真可谓是英国最后展现大国雄风的机会。而经此一战,撒切尔的民意支持度爆棚,并在次年的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反观挑起战争的加尔铁里,则因战败被迫辞职,并在次年遭到逮捕、审讯,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史料来源:《马岛海战-两个战地记者的日记 》、《惊心动魄一百天:马岛战争》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神秘来客

1982年9月22日这一天,北京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这位客人乘坐飞机到达北京机场后,立刻受到了中国政府热烈的欢迎。

这个来客是谁呢?他就是当时的英国首相,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此行的目的,正是要与中国大陆政府商谈有关香港的归属问题。

(中英会谈在进行)

我们知道,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逐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收回香港的主权、洗刷百年国耻也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为了实现此目的,中国中央政府积极开展与英国的外交谈判。可是,英国人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经营长达百年的地盘轻易交出的。于是,撒切尔来到了中国,并试图威胁大陆政府以保证英国对香港的长期统治。

自信从何而来?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惑,是什么给了撒切尔如此之自信呢?要知道,当时的英国已不复近代之雄风。首先,其国内GDP增幅因受到70年代中东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影响而发展趋缓;

其次,国内市场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大有拖垮整个经济体制之势;

最后,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下,英帝国海外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也给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沉重的一击。这样来看,撒切尔似乎并没有可跟大陆政府叫板的工具。

但是,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就在3个月前,撒切尔所领导的英国政府刚刚取得了对阿根廷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极大提升了撒切尔领导下的内阁的支持率,还让英国的盟友对其刮目相看——“呦,瘦死的骆驼就是比马大,有人说英国已经沦为二三流国家,如果这样来看,或许定论尚早吗!”

那么,英国是如何赢得这场战争的呢?我们不妨来谈谈。

马岛纷争从何而来?

1982年4月2日,载着全副武装的阿根廷士兵的运输船,在巡洋舰与部分空军的保护下靠近了马克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被英国官方称作是福克兰群岛。这一群岛由两个大岛和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在19世纪30年代,该群岛成为了英帝国属下的殖民地,近千名白人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不过。问题也来了,该岛虽然被英帝国收入囊中,但是它因距离阿根廷本土不到300英里(且蕴藏的油气资源丰富),而引起了阿根廷的注意。阿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己方对该岛拥有主权,可英国却对此多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由于双方政府未进一步行动,这一争议也被搁置了下来。

孤注一掷——加尔铁里突袭马岛

到了20世纪80年代,搁置的争议再一次被当政者们摆到了前台。

这时,在阿根廷,国防军将领加尔铁里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阿的民主政府。

加尔铁里获得了政权,可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阿根廷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寡头们手中,所以上台伊始的加尔铁里也并不轻松。

面对弊病百出的经济状况,加尔铁里的部下为他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为向国际申请贷款援助来发展经济,这条路很快被证明走不通,因为获得贷款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联合国相应的“人权调查”,而这显然同加尔铁里的独裁政治相冲突,他赶紧否决了这一提议。

二是追求时效,即以一场外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战争的爆发不仅可以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在全社会掀起一种热情以淹没不满的声音。

对于军旅出身的加尔铁里来说,这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么朝哪里动手呢?加尔铁里很快将目光锁定到了与英国长期存有主权纷争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于是,在经过一番紧张动员后,便有了阿军官兵登上岛屿的一幕。

消息传到英国

阿军侵占半岛一事很快传到了伦敦,英国国内舆论像炸了锅一样,从白金汉宫到英国的工薪家庭,都在讨论着这件事。而最紧张的,便是当时英国的保守党内阁。

英国此时的内阁首相,正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明白,如果不对此事及时作出回应,马岛被阿军占领一事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而最后被推倒的一张牌所毁灭的,便是自己的政治生命。

撒切尔没有过军队的经历,但她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就在马岛被阿军占领的第二天,撒切尔随即对外宣布要对加尔铁里的挑衅做出反击,一支英军特遣舰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出发了,两个星期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血战。

英国展开舆论攻势

在向阿根廷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撒切尔也没有放弃通过外交斡旋来解决马岛纠纷。英国代表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阿军撤出马岛的502号提案,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苏联投了弃权票)。

同时,撒切尔还通过美国国务卿黑格同阿政府沟通,希望阿军能够尽快撤出群岛,但加尔铁里对黑格的警告置之一笑,全面战争的爆发看来已是无可挽回了。

“两步走”的夺岛战略

和平谈判无效,英国人便把精力集中在了军事上,为了彻底打垮阿军,英军采取了“两步走”的军事行动。第一步,即是在马岛周围海域寻找阿军的舰艇编队与空军,并寻机将其歼灭。

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英军再走第二步,那就是出动伞兵和登陆部队发动突袭将马岛夺回。

阿军的报复

英军依照计划展开了军事行动,可阿军的实力及之后的抵抗却被他们明显低估了。英军为了保证大力神级航空母舰的安全,事先用鱼雷打沉了阿军虎视眈眈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大大震慑阿军。

不料,两天后,阿军即作出回应,阿根廷军队用飞鱼空舰导弹将英军的数艘舰艇送入了海底深处,向英国人强调了自己的军事存在。

在空中,阿军从法国进口的幻影战机频频出动,多次拦截英国人的轰炸机,而英国人也早有准备,格斗机从云层中冲出,杀向阿军的战机编队。双方鏖战在一处,不断有战机起火从空中坠落,望着天空中的燃烧着的飞机,许多参战者竟有些发怔。

英国人终究更胜一筹,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内,英国得到了新西兰、秘鲁等国家的舰艇和资金援助,同时,英国从世界各地向南大西洋调兵遣将。

加尔铁里一方四面楚歌

相比之下,加尔铁里就有些焦头烂额了,由于之前拒绝了美国人的调停,不少国家已在美国影响下暂时断绝了同阿政府的贸易往来;在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阿民众也被持续的战争折磨的十分疲惫,怨声载道。

5月21日,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在进攻中,英军不断有人员伤亡和舰艇的损失,可他们此时面对的阿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1982年6月14日清晨,数名英军伞兵降落在马岛斯坦利港的高地上,当他们还未构筑起简易的防御工事时,一面白旗在阿军阵地上缓缓升起,战争结束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阿根廷的军人政府在战败的冲击下全面垮台,阿根廷国内的政局再次陷入到了动荡当中。而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可也损失了两百多名官兵和20艘左右的舰艇(国防开支更无法估量)。

战争结束后,英阿双方的关系再次出现了回暖,而撒切尔也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万千英阿家庭相比,撒切尔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了。

“我们成功阻止了国家的倒退”。撒切尔如是说。

参考文献:

房兵《马岛战火启示录》 未来出版社2014年12月

李柏槐《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

世界大战100年:马岛战争全程实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9388.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