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经验 > 正文

解放前四川袍哥文化 (成都解放前的袍哥)

作者:曾瑾俞 生活经验 2023-04-22 12:44:15 阅读:18

袍者,长袍也,这是针对短衫而言。短衫一般是指苦力,穿长袍的人自然是社会上有头有脸,又有些江湖气息的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漂白后的商人。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在当时的四川地区,袍哥组织却是一只家喻户晓,令人闻而生畏并且在之后的革命事业中起到过很大影响的队伍。袍哥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是指很干脆,一言九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袍哥,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亦正亦邪的一群人。

因之前欣赏过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变脸》,电影带有川渝地区浓厚的江湖色彩,多有提及“袍哥”这一元素,饶有兴趣,故查阅资料细究一二。

一、形成与发展

何谓袍哥?《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或曰:“异姓如同胞,见面称哥弟,取‘胞’‘袍’谐音之义。”意即只要加入袍哥组织,就能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兄弟。

在四川,人们习惯把民间帮会哥老会的组织成员称为袍哥,而加入哥老会又叫“烧袍哥”、“嗨袍哥”。李子峰的《海底》指出:“哥老会或称哥弟会,亦为天地会一支,其成立在乾隆年间。同治时,平定粤乱以后,湘勇撤营,穷于衣食之途,从而组织各团体,于是哥老会之势力始盛。”

哥老会势力的最盛地方,在四川、两粤、两湖等省,扬子江沿岸各省次之,其他各省,没有一处不有其会员。实际上,袍哥源于巴蜀移民社会,是近现代社会失序的产物。从清代至民国,巴蜀社会处于混乱无治状态,哥老会这种江湖帮派组织应运而生,并广泛渗透于巴蜀社会各个角落。作为巴蜀隐秘社会,袍哥的活动受到官府的镇压,其开山立堂等活动多秘密进行。

清同治年间,四川宜宾王霭廷曾在外地参加哥老会组织“金华山”,回乡后秘密建立“真戎山”,直到光绪末年,袍哥的各项会事才在一些地方逐渐受到政府允许。据《宜宾县志》记载:“至光绪后期(约1906年后),经府、县默许,宜宾城及府属各地哥老会转为公开活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会党工作,在他的指示下,四川同盟会积极联合袍哥,“在川西,同盟会设立‘汉流改良自治会’,以罗致群众,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二、壮大与分布袍哥组织创立之后,“由于民族矛盾激烈,广大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排满情绪,而哥老的各项活动又能和广大的群众相结合”,所以袍哥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开山设堂遍及贵州、云南、甘肃、湖南、广东等省,尤以四川开山最多,“各省汉留之盛,莫过于四川”。

先后有方安澜开“蓬莱山”,郭禹钦开“华严山”,李云九开“青城山”,郭永泰开“荩忠山”,彭立山开“回龙山”,彭焕如开“飞龙山”,颜鼎章开“大峨山”,胡文翰开“九成山”,张联弟开“华阳山”,李煜华开“巍峰山”,黄华成开“大宝山”等等。这些开山者及袍哥组织,都与清兵发生过多次壮烈战斗,给满清王朝以很大打击。

到清末民初,袍哥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即四川省会一区,仁字旗公口,就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礼义两堂不与焉。至各乡区各保,与夫临路之腰店,靡不设有公口,招待往来者,目不睱接。故民间有‘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之谣”,足见袍哥人数之众,势力之大。

清王朝倒台后,袍哥的政治目的已达,袍哥组织逐渐演化为社会团体,在全国各地正式公开开山立堂,设立公(堂)口。特别是抗战时期,各省“汉留”除在沦陷区秘密活动外,大部分都集中在川、黔、陕、甘、青、宁等地公开活动。

四川的袍哥发展尤为迅猛,各地纷纷开山设堂,建立袍哥组织。主要计有:广汉侯少煊、郫县钟次方、灌县董如松、绵竹赵竹三、什邡马昆山、简阳刘惠安、大邑刘文彩、威远周兴武、潼南陈南平、大足王公辅、荣昌张烈武、江津周化成、合江夏之时、合川杨作兰等。

重庆作为抗战陪都,袍哥组织更是码头林立,堂口众多,其中的袍哥组织计有:

(1)仁字总社,负责人张永隆、田德胜、石孝先。虽名为总社,其实对其它区县仁字袍哥没有约束力,且内部矛盾重重,很不统一。

(2)义字总社,以杨绍轩、冯什竹为社长,陈兰亭为名誉社长。总社下又分孝义社、义联社等。

(3)礼字总社,以何占云为社长,范绍增为名誉社长。各地设礼渝分社。

(4)智字总社,负责人穆珊和等。加入的人不多,各地有分社。

三、发展壮大的契机——有一定的“政治力量”色彩

在巴蜀近现代史上,反洋教斗争、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战争中,袍哥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后来进入军队时,就如同水浒传中,朝廷对梁山好汉的招安,袍哥从地方势力转换为政府军队,开始得到正规组织和训练。其实袍哥队伍里不乏很会打仗的人,政府一面拉拢他们,一面也是在吸引有勇有谋的优秀人才充实壮大军队。然而,袍哥绝对不算是军阀,甚至连指挥中心权利也没有。

旧中国的四川袍哥充盈于各地各阶层。从组织势力和人数来讲,四川袍哥在全国的秘密社会组织中都是比较少有的。到1949年,成都和重庆是袍哥组织最发达的地方。公口、分社和支社在成都就有一千多个。虽然重庆的袍哥组织比较少,有五百多个;但是重庆的职业袍哥却达到将近十万人。

四川保路风潮与辛亥革命中,袍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四川袍哥转入公开活动,在四川,“省会一区,仁字旗公口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礼、义两堂不与焉。至乡、区各保,与夫临路之腰站,靡不保有公口,招待往来者,目不暇给。”当时的巴蜀宛若袍哥王国。民国时期,虽然袍哥被多次限制、取缔,但还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四川军阀争战中,袍哥渗透于军队,并在民国政府党、政、军组织结构之中都有发展,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力量。

哥老会发展到后期,在所谓“袍哥要操亮,必须把官当”的口号下,加紧与国民党省县乡各级党、政、军、警相结合,四川的基层政权几乎为哥老会的头目所包揽。基层的市息、斗口、屠宰税等,均由当地的袍哥堂口承包。地方上的恶霸、土匪、烟帮、赌场和妓院老板莫不与袍哥有牵连。四川的革命党势力远不及反动势力强大,经常遭到镇压和破坏。

广大群众生存艰难,政治上又得不到伸张,急需一个能拯救他们出苦难的力量。袍哥的口号便是劫富济贫,反对贪官污吏和反动统治者,提倡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对参加的人进行保护或免受欺压。这些正符合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袍哥在其发展中,也曾作为国民党反共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种帮派组织被镇压、取缔而最终退出巴蜀社会的历史舞台。

四、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袍哥作为秘密社会组成部分,其成员良莠不齐,根据袍哥社会行为与社会性能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清水袍哥一般有固定职业,且多由当地有权有钱有势的官僚士绅组成,在民众中有一定声望,常为民众主持公道。据1949年印的《四川帮会调查》显示:“清水袍哥大多是有正当职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是比较‘奉公守法,讲义知礼’的人,其中工商业者、开明士绅、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居多,只有个别下九流分子。浑水(混)袍哥多从事不正当职业,成份比较复杂,恶霸、土匪、强盗,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但都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职业土匪。”

“清水”袍哥一般扮演着巴蜀近现代民间社会的重要角色,扶危济困,维持社会秩序等。“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不同:“清水者皆有恒业,官绅子弟,亦有侧其间者,不过藉以联络征逐。浑水者则杀人越货,直是盗贼,然不敢入城。城内皆清水一种,豪霸者有之,从无抢劫不轨之举。”

“浑水”袍哥一般是一些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土匪,常遭到民众的鄙弃。晚清至民国时期四川土匪猖獗,这与“浑水”袍哥有重要关系,这对巴蜀近现代社会以及巴蜀民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川曾流行如下民谣:“仁号一绅二粮,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又流行如下民谣:“仁号一绅二粮,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又偷又抢,智号尽是扯帮,信号擦背卖唱。”

由此可见当时巴蜀“清水”袍哥、“浑水”袍哥成员身份、地位、性质良莠不齐的情状。事实上,袍哥在近现代巴蜀社会的真实情形,以及这种“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的社会性能划分也许要复杂得多,他们的角色常相互转化:“清水的‘金带皮’袍哥,即金指钱,皮有面子,这种人把钱挥霍完了,或无面子了,被浑水兄弟伙一拉,就去干抢劫、贩毒、窝赃等事,自己变成浑水袍哥。而浑水袍哥抢劫、贩毒、窝赃发了财,或拉队伍作军官,有的买田买房,在家闲居,成了地方上的士绅、工商业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另立公口,摇身一变为清水袍哥,不再参加土匪活动。”

不同于清水袍哥,浑水袍哥则是以打家劫舍、“关圈拉肥”等土匪行为为主的袍哥组织,他们多继承了袍哥前身的匪性,“始乎赌博,卒乎窃劫”“以盗窃为武差事,赌博为文差事”。浑水袍哥实际上是土匪袍哥。浑水袍哥成分比较复杂,大多属于礼字公口,多从事不正当职业,恶霸、土匪、强盗,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职业土匪。晚清民国时期,巴蜀之地土匪猖獗,民间俗称“棒老二”多为浑水袍哥。

袍哥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产物,从十七世纪中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中叶消亡,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历史。袍哥是明末清初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会党为组织形式,以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团体。

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其早期是一个政治性组织,民国以后逐渐转化为经济性的黑社会组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9359.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