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观点 (亚当斯密国富论主张)

作者:威明艳 生活妙招 2023-04-12 16:39:32 阅读:24

为什么有的人只讨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忽略他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感谢小秘书邀请。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逗——难道是有人对斯密有偏见不行,故意忽略了他写的前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是可以忽略的——相比较《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写的很一般般,不看或者不加以评介,是完全可以的。

斯密和他的《道德情操论》。

1,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海关审计员。他从小聪明,1737 年,14岁时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毕业后又到牛津大学学习。1746 年回到爱丁堡。经人介绍在当地公开讲学,所讲内容很庞杂——从修辞学到历史和经济学都招呼。 1759年,他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一书。 1763年,斯密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年轻的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次年陪同公爵旅游欧陆。在巴黎认识法国重农学派的首领魁奈等人,这对斯密的经济思想有不小影响。回伦敦后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767-1776年,斯密专门从事著作,终于写完了《国富论》。 次年,斯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与盐税专员。后曾一度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晚年静享富裕生活,1790年去世,终年67岁,终生未婚。 2,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很难被归类。后来研究他的西方学者干脆说:这本书奠定了他后面所写《国富论》的心理学基础;而《国富论》是他前一本书的续集。

这两本书里,斯密显然更钟情前一本——出版后又修改了五次,去世前不久,出版了第六版。

这部书共计7篇——第一篇,论述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是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篇,分析人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第三篇,讲解人们评判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和责任感。第四篇,论述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篇,分析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篇,阐述有关美德的品质——对个人幸福所产生的影响;对其他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第七篇,论述道德哲学体系。

概括地说,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里,斯密认为,人是受感情驱使的动物,同时又有思维能力和同情心进行自我节制。这种双重性既使人们互相斗争,又使人们能够创造社会制度来缓和两败俱伤的斗争,甚至把斗争变成共同利益。他反复强调: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常常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走——他指的是道德情感——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

把《道德情操论》还原到历史环境中考量。

1,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教会权力大大削弱。按罗素的话说,十五世纪开始,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代表世俗力量的国王联合富商,逐渐取代了封建贵族的势力。这种局面,带来新文化——“自由主义”,就是和通商贸易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几乎所有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都和商贸有关——有两个人例外——费希特和黑格尔。罗素说,这种例外人物并不代表那个时代。他还说,初期的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 (洛克)

2,前面说到,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难以被归类,客观说,其属于伦理学范畴是没有问题的。他的思想来源,无疑是上述的自由主义。关于这种自由主义的特征,罗素总结得很透彻,他说:“初期自由主义在有关知识的问题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经济上也是个人主义的,但是在情感或伦理方面却不带自我主张的气味。这一种自由主义支配了十八世纪的英国,支配了美国宪法的创制者和法国百科全书派。”斯密的思想恰是这样,他从人的个体来讨论道德和情操,着眼点却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3,然而,斯密既生当其时又生不逢时——生当其时是说,他若不是赶上了那个时代,他很可能写不出这样的两本书;生不逢时则指,他的前后左右均“星光熠熠”,差不多他是处于一种“灯下黑”的局面,咱们只说英国的——

霍布斯(1588-1679)是在英国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在《利维坦》一书中,已经初步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而且他的伦理学透彻明了;洛克(1632-1704),更是一颗巨星,他的认识论、关于契约和财产的政治哲学、伦理学,不仅对英国,对法国和美国都产生巨大影响;休谟(1711-1776),聪明至极的哲学家,他把笛卡尔开始,经洛克、贝克莱的经验主义推入了死胡同,导致了德国康德哲学的登场,他的主要著作《人性论》的第三部分是“道德”。 这三个人在斯密之前。斯密受到休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之后还有边沁(1748-1832),他被归于功利主义哲学家一类,著作涉及法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他的理论对英国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休谟)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上述这些位大咖的相关论述相比,还是差了些火候。

4,问题出在哪呢?不妨看看其他几位论述伦理问题的逻辑——

霍布斯说,人和蜜蜂不一样。同蜂房的蜜蜂不竞争,它们没有求荣欲;人则不同,人的协作与和平相处,只能靠盟约,道德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洛克说,土地原本是共有的,谁要想使用,就要征得他人的同意,这就是契约。他说,最高的道德是善,但是善的标准是通过协商自由讨论得出的。而且,所有道德都不能违背侵犯财产这个根本原则。

休谟的伦理思想比较深奥,他把道德和人的自由意志捆绑在一起讨论。若要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就必须专注于如何对人们的行为施予合适的奖励或惩罚,以鼓励他们做出道德的事情、避免犯下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很多人认为,从他开始,就为后来的功利主义埋下了种子。

边沁的重要伦理理论是“最大幸福原理”,这个理论确实和洛克,和休谟,还和哈奇逊有关。他说,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以立法者的职责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造成调和。他的道德理想不是自由是安全。 (边沁)

5,表面看,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前述几位很像,但仔细分辨,又不难看出区别——

第一,那几个人,都是把个人的道德伦理放到社会当中去考察和论述的——人是社会的人,道德伦理也是社会的道德伦理;而斯密,则把人抽象出来了,成为了脱离社会的人,道德伦理也成了孤立的道德伦理。

第二,那几个人,都强调了利益对于道德伦理的决定作用;而斯密,则把道德放在了前面,似乎道德伦理是原始动力,所以,西方没有人认为他是属于“功利主义”这一派别的——他把前后顺序搞颠倒了。这一点,他还远不如中国的古人认识透彻,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很好地解释了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那几个人几乎都强调了契约和法律对于道德伦理的制约作用;而斯密,则认为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靠道德伦理这一“无形之手”,管理经济才靠制度。

6,大概是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西方的受关注程度并不很高。他是把这本书作为主体部分的,《国富论》只是这本书的延续,因此才反复修改这一本书。这倒是也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国富论》后来绿荫无限,《道德情操论》则大大相形见绌了。我的意思,不是说这本书一无是处,愿意看,当然很好。

请问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相互矛盾还是和谐统一?

谢邀!

这个问题太大了,恰好在得到上刚读到万维钢的《那时候和这时候的亚当·斯密》一文,里面对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Russ Roberts的《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 ( 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一个对人类本性和幸福的非常指南)》进行了解读,就借用其中上半部分来回应这个问题吧。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人人都知道,一个关键思想是“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而《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虽然听说过的人很多,但真了解其思想的人很少。有些反对市场经济的人还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个“看不见的手”,人就都应该自私,别忘了亚当·斯密还写过《道德情操论》,强调人要有道德呢!

这番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经济学家熊比特还特意将之称为“亚当·斯密问题” ——人到底是应该响应看不见的手的号召,一心一意谋私利呢,还是应该响应《道德情操论》的号召,追求道德呢?

Roberts 这本书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Roberts 说,亚当·斯密那个年代,人的接触范围小,主要都是跟熟人交往,《道德情操论》其实就是一本讲怎么跟熟人相处的书。而市场和看不见的手,那是陌生人之间的事情。面对具体的熟人就多谈谈道德,面对抽象的陌生人就多谈谈利益,这哪里矛盾了?

其实以我之见,《道德情操论》说的也是个人利益——只不过不是金钱利益。中国文化中的道德,孟子说要“舍生取义”,孔子说要“仁者爱人”,亚当·斯密的要求可比他们低得多!斯密绝对是个接地气的实在人,他没有追求超凡入圣,就是你我这些普通人之中的一个智者。

斯密承认人都是 self-interested,也就是自利的。注意这跟 selfish(自私)可是两个概念。自私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自利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比如说,如果我做出一点小牺牲就能对别人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尽管我是个自利的人,我仍然愿意做这样的牺牲。

事实上,“做个好人”,本来就是我的个人利益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做好事是出于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有同情心,有时候同情心战胜了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我们就去做些好事。但亚当·斯密并不这么看。斯密认为同情心根本战胜不了自利心,自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为什么还想做个好人呢?

斯密说,因为我知道世界很大,而我自己很渺小。认识到这一点,我就会有一种想要获得荣誉的愿望——如果我毫无荣誉感,只顾自己特别自私,别人就会看不起我,这样的人生就没啥意思。

所以这其实就是个人利益,只不过我们的个人利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这么一个精神追求。更进一步,这个利益还可以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观感”——哪怕没有别人在场,我们可以自己有想象一个虚拟的人在看着自己做决定,而我们不想让这个虚拟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们直接引用一句斯密的原话来总结,亚当·斯密这一套道德教导的出发点,就是: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 ——最后这个 lovely,不是今天说某个小女孩很可爱的意思,斯密那个时代的英语,lovely 的意思是“值得爱”。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

作为中国人我想再次强调一下这跟孔孟之道的重大区别。孔孟之道要求我们“爱人”,而亚当·斯密研究我们怎么才能“被人爱”。这哪是什么道学家,这不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在帮我们分析得失吗?

而且事实上,我们就从这个自利的目的出发,也能做出非常好的个人道德选择。

先来说说这个“值得爱”。比如如果你靠服用兴奋剂没被发现拿了个奥运金牌。观众爱你,但你心里明白自己并不值得爱。观众爱的是那个不用兴奋剂就能拿金牌的你,那个并不存在的你,那不是你。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是你没有做。同样道理,别人对你拍马屁,名不副实的恭维,你也不值得。那么作为一个聪明人就应该明白,这样的爱不要也罢。

对聪明人来说,想要被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值得爱的人。Roberts 举了个现代人容易理解的例子——我们为什么要帮老婆做家务?是为了追求老婆爱的回报吗?不是。我们是想当一个 lovely husband。

但是话说回来,不管聪不聪明,所有人都追求被爱。那么为什么有人要去做坏事呢?其实没人故意做坏事,做坏事的人是出于愚蠢 ——他们自己欺骗自己,给自己找个什么理由,说我这么做其实是在做好事。

“被爱”的一个方法是财富和名望。每个人都喜欢名人和富人,如果是那些既有钱又有名的人,我们更喜欢!哪怕这人品行不怎么样,只要他有名有钱,我们还是喜欢他,哪天他死了我们还能感到难过。谁收获的爱最多?当然是明星啊。

亚当·斯密当然认为追逐名利是不对的,但他的理由仍然是“自利”。

对明星们来说,获得名望、粉丝的爱戴,是他们的唯一乐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摇滚明星已经很老了,粉丝也越来越少了,自己也没什么新作品,但是仍然在各地不停地演出,因为他们忘不了过去成名的生活。我们看国内有些老艺术家,年年春晚都出来,平时还要去选秀节目当评委,也不怕别人烦他,这样真的好吗?

而且名利就好像毒品一样,每次的剂量必须比上一次更大,你的野心才能获得新的满足。追逐名利其实是个恶性循环,并不快乐。

斯密的建议是因为名利的追求永无止境,干脆就不要加入这个游戏。

关键在于,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充满名利野心的人如果拼命工作,其实很痛苦,没有多大乐趣。所以斯密对工作的态度的确有点矛盾——如果一个人有野心,加入名利的争夺,那对他自己其实没啥好处;可是根据“看不见的手”,财富积累又确实是因为每个人的野心才能得来。

而 Roberts 则说,这个矛盾在今天就不存在了。因为今天我们有大量自动化工具,工作本身并不痛苦,甚至充满乐趣!那么你为了名利而努力工作就没啥不好。所以 Roberts 的建议是只要你不把名利作为唯一目的去追求,也是可以的。亚当·斯密本人就很有名望,名望作为一个副产品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不能专门追求名望。

但亚当·斯密说,热闹的富贵之外,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获得“被爱”。

这就是去追求智慧和美德。选择这条路,只有少数人能欣赏你,而且这种欣赏也不像明星粉丝那么狂热,但是这样难道不是更好吗?拥有智慧和美德,这才是真正的 lovely。

这第二条路应该怎么走呢?将在回复《为什么只讨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忽略《道德情操论》?(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67139146271818014/

)》 中接着谈。

我的评论:

注意,亚当·斯密这套道德说法,有个相当严密的逻辑结构:

1、人要追求自利;

2、自利,就要被爱;

3、被爱,还得值得爱;

4、获得被爱,名利不是个好方法;

5、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

一步一步是推导出来的!就好像数学理论一样,从一个最简单的公理出发,推出各个结论。

他不对你说教,他不跟你玩什么“动之以情”,他跟你讲理。

这就是一个理性人的道德,它自成体系!我们不应该拿两百年前的东西跟两千年前的东西比,但是亚当·斯密这套理论,比东一下西一下语录体的《论语》和《孟子》,是不是高级一些呢?这个特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学习吗?

由此得到:道德不是圣人强加给我们的教条。道德不是满足自己情感诉求的方法。道德,可以是一个理性人的自利选择。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二部《漫画生活中的金融》新鲜出炉、我的财经图书“收官之作”《投资的方法》也即将上架,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9144.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