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海国图志的深度解析 (海国图志的深度解析)

作者:吕图图 科普百科 2023-04-15 22:21:38 阅读:28

如何评价《海国图志》这本书?

《海国图志》共50卷本,成书于1842年12月,约57万字,地图23幅,洋炮图样8页,1847年扩充到60卷。《海国图志》以开放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不仅将天朝上国从世界的中心搬走,还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走。然而《海国图志》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此书写作之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全书的所有叙述均是围绕这一中心主题所展开。

海国图志的深度解析 (海国图志的深度解析)

在《海国图志》的开篇魏源系统介绍了此书的资料来源:《汉书》、《后汉书》、《隋书》、《新唐书》、《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宋史》、《元史》、《明史》、《皇朝通考》、《一统志》等历代典籍以及《地理备考》、《美理哥国志略》、《外国史略》等外国著作皆是《海国图志》的参考文献。之所以参考这么多文献写这么一部书,魏源自己解释道:“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即联合其他国家来打击侵略者,在外交斗争中利用矛盾团结其他国家来对付侵略者,在外交斗争中利用外国的先进科技和养兵练兵之法来制胜侵略者。为此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为此魏源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全书的主旨思想放在第一部分《筹海篇》,分为议守、论战、议款三部分,探讨从防守、议和、贸易、外交各方面入手如何采取制夷战略。第二部分是地图册:全书绘有各种地图78幅,按由大到小、由总体到局部的顺序排列——地球正背面图放在最前面,继而是亚细亚洲各图、利未亚洲各图、欧罗巴洲各图、亚墨利加洲各图等。第三部分是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物产、宗教等各类情况的系统介绍,尤以英吉利、俄罗斯、美利坚、法兰西等主要列强介绍得最详细。第四部分是对比中西历法、纪年的差异。第五部分为各种总论和资料汇编:含有《国地总论》三卷、《筹海总论》四卷、《夷情备采》三卷,主要是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各种夷情资料、情报。第六部分是西洋各种船、炮、枪械的制造图说,包括战船、火轮船、炮、炮弹、炮台、水雷、望远镜等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第七部分介绍天文地理知识。

《海国图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重海。由于华夏民族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大河农业文明,相比西方海洋商业文明而言更重视陆权而相对轻视海权,这导致中国的海权海防意识相对薄弱。然而近代西方列强一次次从海上入侵的客观现实刺激着包括魏源在内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面对来自海上的神出鬼没的敌人,他们开始深思:古代中国的外患主要是来自北方边塞的胡人,那么又该如何应对跨海而来的洋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海国图志》就是中国最早的海防教材。

针对加强国家的海防建设《海国图志》主要致力于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解决:一是技术方面;二是战术方面。在技术方面魏源主张广造船厂以师夷长技建造战舰,这是因为若无战舰则只能沿海处处设防,然中国海岸线漫长,处处设防势必导致兵力分散——防了北面,失之南面;防了南面,失之北面。所以与其处处设防不如率师出海,御侮于国门之外。然而在战术层面魏源又不主张和敌人在远离海岸线的外洋与敌决战——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的近代化海军,以当时的中国水师的能力根本不足以跨海远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设法诱敌进入内河以设伏。简而言之:从技术上而言魏源主张打造一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深蓝海军,但鉴于当时中国没有这样一支海军,所以魏源从客观实际出发主张在现实战术层面采用诱敌深入之计。

鉴于中国拥有广袤的陆地国土这一基本国情,事实上《海国图志》从来没盲目照搬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以海权和金融崛起于世界的发展路径——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在系统介绍西洋各国地缘政治形势的同时,又清晰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对华战略乃是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性的封锁包围——这一封锁包围是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共同完成的。就东部而言:就是鸦片战争中从东南沿海侵略中国的路线;就西部而言:是以印度、缅甸为跳板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针对这样的形势,《海国图志》指出:中国的崛起战略必须以大陆为核心,向西通过丝绸之路抵达印度洋,向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南亚,从而构建一个以中国为核心同时向东部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辐射的政治经济合作互利机制。正因为如此魏源称印度洋为西南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西南洋的问题处理得当,中国的外交格局就打开了一半;如果西南洋出事,中国则将腹背受敌、受制于人。若干年后左宗棠和李鸿章争议塞防和海防问题时将魏源这一战略进一步细化: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如果晚清政府放弃对西部新疆、西藏领土的经略,中国将丧失西出印度洋的出海口,外敌将直接进入中国的内陆心腹地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海国图志》与世界现代海权战略的奠基人马汉的观念不谋而合——马汉主张以北美大陆为轴心将美国打造为转动东西两样的国家;而魏源则主张以中国腹地为轴心同时向太平洋和印度洋转动。而《海国图志》比马汉的《海权论》早成书48年,说它是中国人的《海权论》也不为过。

除了对西洋技术的学习效法和对世界地缘格局的探究之外,《海国图志》还致力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外交手段实现以夷攻夷之策。那么这一策略是否可行呢?当然可行——事实上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利用敌国彼此之间的矛盾以分化瓦解正符合华夏纵横学派的远交近攻之策,巧妙运用外交上的合纵连横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正符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的战略理念。

《海国图志》提倡对西洋技术和文化的效法学习是不断递进的:由于当时的中国积贫受侮,所以《海国图志》对西洋的效法学习首先立足于武器装备,进而提倡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战略战术。为了打造中国人的坚船利炮和新式军队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海国图志》又将视线投向了西方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随着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海国图志》的目光又由经济扩展到政治:以美国为例——《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

即使如此,《海国图志》作为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智慧产物依然有缺陷: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魏源虽然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但在他的意识里,世界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可见作为新思想倡导者的魏源,虽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如何评价魏源著作《海国图志》?

这本书,满清朝廷不屑一顾,辗转流落到日本后,却助力日本明制维新,成为亚洲一霸。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突然发现,来自海外的西夷居然很厉害,大清打不赢人家。有见识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怎样才能抵挡住洋人,保卫华夏子民。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战无不胜。这一点中国人都懂。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做到“知彼”?在那个时代,虽然满清统治者腐朽堕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但是下面的很多大臣比如张之洞、李鸿章还有民间的仁人志士们比如梁启超、魏源,都是当时清朝睁眼看世界的先锋,他们就是知彼的一群人。

魏源研究天下人文地理,写了一本书,可惜这本书在当时的时期,朝野上下没人当回事儿。这本书辗转流落到日本后,日本人像捡到宝物一样,发奋学习这本书,维新图强,很快便成了综合实力亚洲第一的国家。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中过举人,鸦片战争时他恰好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任事。英军进占定海时,魏源随裕谦参战,还审问过俘虏,算得上与英国人直接面对面了。

战败后,魏源深感天下之大,已远超世人之想象,便回乡撰写《海国图志》,把整个世界展现在中国人面前。这本书有500多卷,直到魏源逝世也没有完全校订完。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等,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魏源从没有出过国,他怎么会对世界了解得这么全面呢?原因很简单,这些资料大清国本来就有。魏源和林则徐交好,利用林则徐在广州通商口岸的便利,得到了大量翻译过来的外国资料,《海国图志》就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一直摆在大清国面前,从明朝开始,广州澳门等地都有着大量的对外交往,只是终清一朝,从来没有人在意过这些事情而已。

首批《海国图志》在1843年1月扬州刊印,据说一千册只卖掉了一册,朝野上下没人把这本书当回事,朝廷大员们认为此书夸大其辞,危言耸听,海外蛮夷怎么可能比天朝上国还要强大。至于前两年打的败仗,那是因为大清没有准备好,被英人钻了空子,大清上有圣主,下有众正盈朝,只要奋起备战,洋人哪能占到便宜。

十几年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调来悍将僧格林沁和最后的武力蒙古精骑,仍惨败于八里桥,北京陷落,圆明园被毁。看来洋人真是打不过啊,那就“师夷长技以制夷”吧。魏源的主张得到了部分认同,只可惜此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

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十年,大把银子砸下去,大清总算建立起一支在亚洲也称得上强悍的海陆军。甲午一战,大清帝国连个日本都打不过,原形毕露,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就是这个彻底撕掉大清脸面的日本,比大清还要更晚几年打开国门,却转身成为列强之一,向中国举起了屠刀。《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受过重视,反而在日本倍受推祟,引发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步入强国之列。日本的一些历史专家也表示,明治维新是学习了《海国图志》一书后促成的。

日本向来就是擅长学习的民族,从唐朝开始,对于学习先进文明和技术都是全盘接收,再消化为己用。日本被“黑船事件”打开国门后,对振兴国家的渴望是从下而上,全民性的,下层的武士、上层的大名合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开始了明治维新。

日本不缺一个魏源,他们是人人都想成为魏源。所以,《海国图志》在日本受到欢迎是可以想象的,但我们也不用对此过于高估。日本多次向欧美派出考察团,进行更加全面深入而又细致的考察,这就不是《海国图志》能比拟的了。

反观中国,满清皇族想的是如何控制住汉人不要造反,文武大臣忙着争权夺利,读书人士子埋头苦读圣贤书,巴望着早日高中、跻身官老爷的行列。若不是洋人实在蛮横,闯进门来大打出手,还不知道哪天才能抬头看世界呢。

魏源《海国图志》是中国人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的著作,它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而真正能让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是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对救国真理的执着追求,是亿万同胞甘洒热血的牺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28535.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