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三祖僧璨——心是佛 是心是法

作者:邱意侬 科普百科 2023-06-01 22:37:20 阅读:30

作者:禅古君

三祖僧璨——心是佛 是心是法

编辑:禅古君

摘要:

中国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经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盛于六祖惠能,自此开展出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禅宗臻于鼎盛,法脉广布天下,度众无数。

《禅宗的足迹——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将分八个篇章呈现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禅宗源流,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传承等方面。

一、概论——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思想流变

二、论达摩禅法——心如壁观

三、二祖慧可——心是佛,是心是法

四、三祖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五、四祖道信——安居传法

六、五祖弘忍——守本真心

七、六祖慧能——顿悟成佛

八、初祖到六祖经典语录

三祖僧璨

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予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自达摩西土东来,对于禅宗传法,人们是遇而未信,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作为禅宗第三祖,僧璨上接慧可,下传道信,是宗派传法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他做的诸多改革对禅宗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拿罪忏悔,受二祖衣钵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初祖达摩***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而当时正临北周武帝灭佛期间,二祖传法遇到诸多阻碍,便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于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寺,元时被毁,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在隐居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见了僧璨禅师。

关于二祖传法,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当年三月十八日,僧璨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地好了,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有一天,二祖告诉僧璨禅师道:菩提达摩远自竺乾(印度),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襽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说完,便把祖衣交给了僧璨禅师,并叮嘱:“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僧璨禅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三祖僧璨对禅宗的改造

接受二祖衣钵后,僧璨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并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随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潜县西部)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禅师一个弟子。据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述,僧璨 “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参见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慧可传》和《僧璨传》)。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在隐居期间,三祖僧璨并没有放弃发扬禅宗的精神,以至于他对禅宗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造,沿用至今,在艰难时期,保存了禅宗的实力。

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

佛教初入中国之时,信仰接触者多为当朝皇亲国戚、权贵精英。这是因为,一种外来文化若想得到承认并融入本土,必须首先通过执政权贵这一关。所以,最初的佛教道场就是为上层人士设立的,他们是最早接触佛教的信众。另外,最初的传教者多以都市为传教布道基地,寺院道场也大多建在都市城郭之内,这样禅宗的传播范围当然会受到很大局限,信众的参与规模和程度也会大打折扣。三祖僧璨改变单纯面向上层的弘法方式,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宣扬佛法,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佛教传播的范围,增加了受众人群,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是佛教走向千家万户的良好开端。

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直以弘扬大乘菩萨道为主,并广泛在都市中设置佛教道场,以便广大群众可以接触并学习佛法。另外,在活动的举办上,寺院建在都市内,也占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之优势,除举办短期性法务活动,还可长年开办各种大型共修活动。

而促使三祖改变传法布道地点的原因,多与北周武帝灭佛有关。史料记载:僧璨出家后,逢周武灭佛,他只好隐居在今安徽境内的皖公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既然灭佛造成都市难以立足,佛教道场也只好从城市转向乡村,信众人群也从市民转向农民。这是三祖僧璨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选择,而且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

禅宗传入中国之后,最初要求僧人实施“十二头陀行”。所谓“头陀行”,就是禅宗先祖留下来的必须遵照的衣食住行十二项戒律,包括“著粪扫衣;但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等等。这虽然能够严格约束僧侣的修行,但由于居无定所的戒规,却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

三祖僧璨改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修行方式,所谓“头陀行”公开设坛传法。这种做法意义深远,不仅使佛教的迅速传播有了稳定的阵地,对禅宗的传播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提倡坐禅修心。

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而僧璨则是用大乘佛教佛性的道理对道信进行开导,向他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提醒他不要执着文字语言,说佛教的真理不是语言可以表述的,这对道信的影响极大。

关于坐禅修心,《楞伽师资记·粲禅师传》中载他摘录北周慧命的 《详玄赋》部分语句并做注释,论证真如法性为世界万物本体,无 “边际”,无“终始”,世界上的明与暗、善与恶的种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相即不二的; 真如法界的缘起,互相摄入,重重无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缘起无碍,理理数然也”; 提倡持戒和坐禅,说持戒可以 “制心”,坐禅可以 “息乱”(参见柳田圣山 《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四章第四节及注 17、第九节及注 18,日本法藏馆,1967)。

信心铭

《信心铭》与修行

三祖僧璨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公开弘扬祖师禅法,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信心铭》却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

《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明指世人不能自肯自信其‘心’的疑病。至于其中引用辨别佛学理念之处,不一而足。”

同时在修行方面,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像“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空忍,有二说,一说无生法忍;一说沉空滞寂的空净之境。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视之,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平怀,平等无分别之心。(明尧居士.《信心铭》)

而对于修行人来说要想成就大道就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境遇本无逆顺,全在心中的念,不管是顺还是逆,都应该切忌妄生取舍之心,否则一切修行皆是徒劳,《信心铭》中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最后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结尾,南怀瑾先生认为:“禅宗自此开始,才完全呈显出中国文化的光芒与精神,学者不可不察也。”

信 心 铭

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僧璨的历史地位

三祖僧璨***寂于隋大业二年(606)。入寂前,僧璨禅师曾告诉大众云:“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别人都把坐着入灭看得很重,认为这样的走法希有难得,我则不然,我今天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说完,便用手攀着树枝,奄然而化。后谥“鉴智禅师”。

唐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禄,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于底层。唐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信心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82831.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