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干货分享 > 正文

万世师表百科 (万世师表心得体会)

作者:何丽欢 干货分享 2023-06-02 14:54:37 阅读:22

1. 万古师表与万世师表

万寿无疆,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古流芳、万选青钱、万事如意、万象更新、 万里鹏程 、万事大吉、 万事亨通、鹏程万里、万世师表、万古长存、

万世师表百科 (万世师表心得体会)

万贯家财、万里鹏翼、万流景仰、万事遂心、万事顺利。万马奔腾、万紫千红、万象更新、万事如意、万事大吉、

万世师表、万寿无疆、

万夫莫当、万事亨通、万世流芳、万古长青、万古长春、万古长存、万里鹏翼、万里鹏程、万选青钱、万流景仰、万贯家财

2. 万世师表的由来

陶行知也曾被人称赞为万世师表。

宋庆龄称赞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讴歌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3. 万世师表是谁

应该是“斯文在兹”,“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分别是清代康熙皇帝和光绪皇帝写的。

"万世师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斯文在兹”匾是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现存于云南建水文庙。

4. 万世师表是什么

万世师表是后世对孔子的高度赞誉,因为孔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塾教育的先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并且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些深远的影响。

5. 万世师表百科

万世师表是指孔子,孔子的思想可以一直传下去

6. 万世师表出自哪里

释义: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出处: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1. 万世师表(萬世師表)·汉典

7. 万世师表谁说的

孔子作为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在封建社会就享有至高的地位。但是他的地位并非完全是由统治者推崇才树立起来的!因为他对于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几乎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曾经受益于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1.孔子私学的背景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因为他除了是思想家外,他还是个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社会属于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周王朝所建立的制度和礼仪很多都已经消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之前是西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只是当时的学校有一个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当时的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学习到知识。不仅如此,而且连书也是只有官府才有,百姓是没有书的;当时学习"六艺"的器物和实际演习也是只有官府才有条件;就是说当时学校、学术都由官府把握,比当时的官员学有所长,但是他们的知识却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传给其他人,造成当时官员各从其父的情况,学术也是垄断的。这个现象在封建王朝早期屡见不鲜,比如班彪、班固、班昭都是一家人,且都善于著史;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个史官。

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个制度叫做:"礼不下庶人",由于学校和教育都是由官府直接把控的,普通百姓无法读书,也无书可读,直接剥夺了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的学校,如设立在王都的国学,是只面对王族子弟和贵族子弟开放的;设立在王都郊外的乡学是针对奴隶主开放的,可能偶尔才会有一两个平民入学就读,几乎可以说在西周平民没有入学的机会。

但是随着西周统治的渐渐瓦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开始相继争锋,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应势也开办了自己的私学,他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校,比如经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见孔子私学的规模巨大,效果显著。

2.孔子私学的对象

孔子的私学不仅在当时规模很大,效果显著,他还有伟大之处;在入学对象上,不再是以前的局限于贵族子弟或者奴隶主子弟,孔子的私学也对平民开放!比如历史记载的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中,穷苦人家的子弟就有: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而且颜回还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在《论语.雍也》中记载:"贤哉,回也。"就记录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夸奖他是个贤德的人!

孔子弟子三千,还不都是鲁国人,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颜回:鲁国人;端木赐:魏国人;仲由:魏国人;言偃:吴国人;颛孙师:陈国人;原宪:宋国人;公冶长:齐国人;漆雕开:蔡国人;任不齐:楚国人;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算是打破了国界来实施教育,更甚者还打破了以往的"夷夏之分",收了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国"的楚国人入学!

并且他不仅招收贫穷子弟,在《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是说,只要这个学生年满十五岁,我就不会不教他!表现出了对人的平等对待,这是他"有教无类"之教育方针的最佳体现。

3.孔子的教育方针

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接受教育,将平民不能接受教育的规定打破,让教育普及力度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育思想中,他提出每个人的天赋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将人的地位看的平等,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现在通行的"启发式教育",比如在《论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还提倡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比如在《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两个人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件正确的事情或者主张可以马上去做吗?"但是孔子对子路说: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对冉有说:想到就去做吧!两个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谦逊、犹豫,子路爱逞强,所以冉有应该鼓励他迈出去,子路则应该劝他收一收。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给出不同的建议,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 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达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现在提倡的师德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孔子作为我国早期的教育家,他通过举办私学使得平民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还打破了当时有贵族垄断教育的现象,让百姓实现了受教育的愿望,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孔子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孔子"万世师表"实在是当之无愧!当然他这样的大力创办提倡私学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因为私学的兴起不仅打破的是只有贵族入学的旧传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政教合一",西周时期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是不进行区分的,教育和行政是合二为一的!这非常的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孔子大力的发展私学就是也是对"政教合一""官师不分"这样垄断性教育的冲击!为后来诸子百家时期,思想的爆发式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他是"百家争鸣"的先驱。而他的"有教无类""启发式"等等的教育原则也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

司马迁评价他: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8. 万世师表谁写的

要简明地介绍一位伟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先行者,孔子是伟大的,是富有首创精神和做出巨大贡献的。他的教育思想之完备深刻,教育实践之卓有成效,教育经验之丰富多彩,教育个例之特色鲜明,哪怕每一小块内容,都不是“简明”的文字和讲说所能全面呈现的。因此,限于时间与篇幅,请原谅我只能做如下的择要的介绍。

第一,孔子的教育创举及其意义

据《孟子》记载,古代地方官府兴办的教育机构是很早就有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作为私学,孔子之前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成型和成气候的。直到孔子,才兴办私学,开此一历史先河。作为创始形态的私学,无疑是一只难搞的螃蟹,而孔子设于杏坛,招聚门生,口诵心传,讲习不辍,硬是把这只张牙舞爪的教育螃蟹吃得嘎嘣有声,滋味十足。

今天一提起古代教育概念,常让人联想到两个文气与诗意兼而有之的词语。一个叫“杏坛”,《庄子·渔父》上说,“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据此,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的时候,就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所以,后世所谓“杏坛”,既特指孔子创建的最早的私学课堂,也泛指广义教育机构和场所。

第二个词叫“木铎”,它本是古代的一种器乐,外围用瓦铜作桶腔,中心以活动木槌为舌,摇晃发声,铿锵响亮。《论语·八佾》上就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乱已经很久,上苍要以先生的学说为号令啦!虽然这是在周游列国路途,一个地方边境官员有感而发的赞叹,但也说明孔子当时因为兴私学,传播儒家之道,声名与威望已经很不一般。孔子作为师者,也常以木铎自比,认为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一个铃铛,我以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使命的自觉。为什么后来“木铎”成了教师的别名?为什么后世又有“金铎为武,木铎为文”的说法?为什么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有一标志雕塑以及它的校徽上有一主体图案也叫做“木铎金声”?其源头都因为孔子创造性地开办了私学。

孔子首创私学,建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新的教育平台与模式,更广泛更平民地推动了教育发展。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大约30岁左右,他就开始设坛收徒,而且没有特别的太难跨越的门槛限制。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啥意思?通行的传统解说是:学生主动缴纳一捆干肉(如同今天的熏肉腊肉),他就收作弟子。比较翻新的解说是:学生能主动约束省察自己,有进取心,他都会好好地教。这两种理解,一则表明孔子收徒在物质报酬方面的门槛设得不高,二则表明他重视并强调学生主观精神方面的自修态度,因此,这两说都不影响我们体认孔子创办私学出发点的伟大。

他还主张“有教无类”,就是说不因为籍贯、个性、天赋、贫富、贵贱、老少等而拒收人家入学(当然,好像性别还是有顾忌的,我没发现过孔子招收女同学呀),或者看人下菜碟儿,分等级有区别地待人。千万别小看我刚才讲的“自行束脩”和“有教无类”这两点,在春秋末期那会儿,作为第一家私学,可是新鲜事,带有教育拓荒的意义,不仅创建了新的办学模式,更是从贵族到平民大大拓宽了教育对象的吸纳范围,而这两条广告词简直就是一份平民教育宣言,一缕投射给新兴地主阶层改变命运的曙光!

第二,孔子的师道主张与实践

作为先师至圣,孔子树立师道,并身体力行。他把师道的原则一条一条地确定并贯彻到底,绝不为办学而办学。从性质上讲,他办的是私学,可是从育人方式与效果上看,最可贵的恰恰在于它仿佛并非在办私学,并非在传导狭隘的人生观念,兜售偏执的文化货色。孔子有自己高标准的教师自定义,他一生树立并忠实践行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无私无隐”等可贵的师表风范。

孔子强调君子人格,主张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官员和人生榜样。在孔子影响下,《论语》中形象鲜明的如颜回、子路、子贡、宰予、曾参等人,虽然秉性天赋不同,能力才情迥异,得道深浅不一,但人格精神皆化一于孔子。两千多年以来,多少后学渐染他们的德泽,仰慕他们的品节,这与孔子首轮教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办学之初,孔子的学生并不多,只有颜回、子路、曾皙等几个,但后来如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那样,魅力和影响渐渐扩散,最终达到了数量与质量兼众并优的高度。

孔子办学,传道为先,非常重视德育教化。通过《论语》我们能系统地了解到孔子对“仁、义、礼、孝、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他的道德概念是系统而清晰的,内容是明确而丰富的,构成是初具规模的,这为后世的孟子完成儒家思想体系的集成奠定了宽广而牢固的基础。

孔子还是课程开发与自编教材的高手。他拓展了教育课程的门类和内容,史称孔门四教的“文、行、忠、信”,孔门四科的“德行、政事、文学、言语”,以及孔门三化育的“礼教、诗教、乐教”等,在我国教育史上都极具开拓性和独创性。孔子整理典籍,重视并推进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主体的系统教材建设,这对于人生成长与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是深远而普遍的。

孔子亲自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材。孔子有多少门徒?民间的说法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早年的学生,或随之奔走周游,或受聘做官,参与社会活动的较多。他晚年的学生,如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很多人继承孔子衣钵,讲学授徒,成为重要的文化继承人和传播者。诸子百家之后的好多历史阶段,儒家学说与思想得以成为中国学术主流,这些弟子功不可没。在春秋末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教育风习影响下,孔子独立杏坛,教得门生满堂,英才辈出,足见其教育魅力之强大,教学方法之高妙!

毫不夸张地说,是这几方面的存在与积淀,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有位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把中国的孔子、老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相并列,称他们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各自文明大演进区域里最伟大的精神导师。美国版《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排名第一。这充分说明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先行者,是伟大的,永垂不朽的。

第三,孔子的教育理念与范例

孔子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教学原则,总结出师道尊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立志有恒、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及相关理念阐述,有如古老的空谷之音,称得上启发后世直至今天的师道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说教。

说到这里,假如现在要求你围绕“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及其关联性,从《论语》中举例,介绍孔子的教育境界或教学艺术,可以做到吗?

其实,每一个稳定理念,《论语》中都有许多事例支撑和内涵阐述。“有教无类”是孔子的自白,表示对于求教者一视同仁,不会因了对方的出身、地域、天资等而有所区别,打个比方就是施教不挑食。“因材施教”是程颐、朱熹帮孔子总结出来的,表示孔子的执教方法因人的材质特征而有所不同。前者指教育情怀与态度的等同,后者指教育策略与技巧的区别,前者是“道”,后者是“术”,二者因为观察点不同,教育教学讲究也有所不同,互为要素,相辅相成。

举一个例子吧:《论语•先进》记载着孔子对学生的一段点评——他说,“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嘛:有宰我、子贡。政事领导力执行力强的干将: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擅长《诗》《书》的文艺范儿呢:有子游、子夏”——好家伙,对一个个得意弟子孔子真是门儿清啊!这是充分了解学情,也是“有教无类”的理念得到了成功实施的佐证。

再举一个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有一次,子路问先生:“听到一件合乎义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哩,怎么能一听闻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应该先请示,或者先逊让。另一次,冉有也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立马去做呗。”这让公西华弄不明白了,说:“同样的问题,先生的回答却不同。我被搞糊涂了,冒昧请教于您。”孔子解释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敢于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让一些。”这便是因材施教。

史载孔子三千门生,七十二贤能,性情不一,却各有其长。单从《论语》中出现的三十多位来看,他们之中,富、贫、狂、狷、愚、鲁等样样都有,但在孔子的春风化雨之下,最终都成了助益于人生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不能不说这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

9. 什么是万世师表

意思是:很多世代都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

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出自《论语·子罕》,《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0. 万世师表谁提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曲阜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是位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之教育家。創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故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材,後人尊為萬世師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79082.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