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在线学习 > 正文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哪里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在)

作者:卞馨荣 在线学习 2023-06-03 07:55:01 阅读:25

中国第个租界在上海。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哪里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在)

一、原因:

1842年,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次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大清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开埠。

巴富尔经过同上海台宫慕久多次谈判。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这些协议,即《上海土地章程》,达成辟设英租界协议。

当时的政府通过了《上海租界章程规定》,把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约55万平方米的地方划给了英国人作为居留地。这就是各国列强在中国占的第一个租界。

2、简介: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ShanghaiLand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在租界中,外国人投事业,兴办报。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

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上图是上海公共租界旗。在圆圈中央是各个国家的国旗:左上方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右上方为俄国、丹麦、意大利、葡萄牙,下方为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的国旗。)

扩展资料:

一、租借地分类:

1、上海公共租界:

(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 [1]  合并而成。

1943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法律最完善、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

2、上海法租界:

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分别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

1849年4月6日麟桂与敏体尼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时的法租界仅有986亩。1900年经历小幅扩张,1914年开始大幅扩张成立法新租界,19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级的住宅区。

1943年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法租界历史旋即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二、近代中国所有租借: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租界分布:

英国有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罗斯3处:哈尔滨俄租界、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挪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租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上海地图区域划分

一、孤岛时期

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犹如大海中孤零零的一座岛屿,故称“孤岛”。

二、形式

1、战争形式

1937年8月13日,蒋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当时全国三分之一军队兵员),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取自礼运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伟烈抗日战争。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2、日军占领上海之后,抵抗到最后的谢晋元400余官兵退入租界,部队退入公共租界后,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路“孤军营”。1941年4月,被日、伪收买的叛兵4人在24日早操时,乘他不备,用匕首将其刺死。

日本驻军分为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海军陆战队一般驻扎在原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区,其他区域由日本陆军占领。

3、租界内的形势

上海租界分为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区(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

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区是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日本势力占优势的区域的一种习惯称呼。领导机构是日本驻上海领事馆,驻军是日本海军陆战队。战争爆发后,日军海军陆战队由此向上海8月2日,张治中部占领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不久,随着日本援军到来,战场情势逆转。11月12日,日军完全占领上海,公共租界也被迫承认日本对日租界区域有着完全的管理权。1939年9月22日,日本完全占领苏州河以北地区。

欧战爆发之后,日军进攻法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分别由英国、美国军队防守),西部越界筑路区因为是意大利军队防守区,没有进攻。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一切租界,至此从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1943年8月1日,日本占领军宣布将租界交还汪精卫政府。日本占领下的汪伪政权曾象征性地从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4、交通供给

虽然日军占领上海之后,中国来往于长江的船只断绝,但是欧美国家的船只依然能够自由通航,商业贸易影响不大,但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国家的船只也断绝了,只有日本控制下的船只能够往来于长江,而且主要是运输日军的补给物资,生活物资少,上海的生活水平急转直下。

主要是青红帮。

5、社会形势

在上海沦陷之后,都只有谍报人员潜伏,

共方地下党主要还是收集资金、购买各类物资,想方设法输送到游击区

***分为中统、军统,主要 是刺探情报,刺杀投日的***要员。

黑帮主要是青红帮。

上海为什么喜欢用其它省市来命名道路?这里面是有什么历史故事?

上海市共有16个市辖区,分别是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上海的市辖区下面又划分为106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

上海市区共分为三个等级:

1、黄浦区、长宁区。

2、静安区、徐汇区。

3、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

上海郊区共分为三个等级:

1、宝山区、闵行区。

2、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

3、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

上海比较好的区主要是指中心城区,包括原来的法租界、英美租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上海苏州河以北的城市面貌原来要落后于苏州河以南的几个中心城区正核心区。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建设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许多后起之秀不断涌现,譬如长宁区的天山古北地区;徐汇区的徐汇滨江;黄浦区的南外滩地区;新静安区的大宁、苏河湾地区;虹口区的北外滩;杨浦区的五角场、大连路地区、新江湾城;普陀区的长风生态园区等地。

高分急求关于旧上海滩的一些资料~~

清朝时期的上海是江苏辖下的松江府

一、 晚清时期的上海

1、 英国制定规则

1840年,腐朽的大清帝国被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道光帝被迫与英国议和并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随后又利用清朝统治者的无,诱使清王朝签了《虎门条约》,条约中规定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土地、造房子,还可以永久居住,俗称"租界"。

1845年,英国方面根据条约要求清政府在上海划定租界。紧接着,清朝就和英国达成了《上海土地章程》,明确了面积为八百三十亩的租界。其他列强在英国的带头作用下也纷纷要求清朝在上海划租界,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公共租界是从英、美两国租界合并而来。

清朝代表与英国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租界说得好听是租,实际是西方列强为了殖民中国而弄出来的一个个桥头堡。列强们把租界打造成独立王国,雇佣廉价的劳动力为租界服务,让租界的土地迅速得到开发,其中包含很多道路,要致富,先修路,一样适用于租界。当租界的人口多了起来后,交通的管理就需要一些措施了。

公共租界的英国官员们因此制定《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将之前略显杂乱的道路名称进行统一规划,南北方向的道路全部以清朝各省之名来命名,东西方向就以各大小城市之名来命名。当时公共租界里,美国人一向听英国人的,所以这套关于公共租界道路的命名规则迅速落地。

清朝时期的上海部分租界分布

2、 规则的背后

同样是租界,法国在法租界的道路上多以宗教和名人来命名,诸如:霞飞路、杜神父路等。英国却把清朝的省市拿来命名道路,要说里面没有小九九,谁会信?英国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实力强横。清朝康乾盛世还没过去多久,英国就一手战舰,一手外交,从清朝身上挖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并且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清朝内陆。

不管是法国还是俄国,论在清朝的收获和影响力都不如英国。那么英国会为了彰显自己在清朝各省市的"尊荣",就想着把租界内的道路用这些省市来命名。

霞飞路旧影

另外,比起上海原来用的路名,英国认为他们制定的命名规则会显得更为有序,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对于道路本身的日常管理肯定会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最后,租界内的英国人通过这些道路的名字就可以对清朝的行政区划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这些行政区的地理、人文等情况建立概念。

打个比方,一个刚到清朝,谋求发展的英国人,在接触到这些路名的时候,肯定会对相关省市产生疑问,例如南京路的南京是在哪里?南京好不好?这就形成了一种活地图的效应。对于英国来说,如果每个新来的英国人都能尽快了解这些省市,那么英国对清朝的殖民发展肯定会更快!

公共租界内的“省市道路”分布

二、 清朝灭亡后的上海

1、 民国的考虑

按道理来说清朝灭亡后,列强们的很多特权也应该被收回,但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无论是直系、皖系,还是奉系,都想争取列强的支持,所以清朝和列强们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都继续发挥着效力,上海公共租界也因此继续按英国人的规则来给道路命名。

然而上海本地人内心里却一直都接受不了洋人的这套规矩,但是他们又无力影响租界当局的决定,所以他们只能在私下里保留着自己以往的叫法,比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称南京路为南京路,而是用南京路原来的名称—大马路,还有九江路,他们会称之为二马路,汉口路,他们会称之为三马路等等。

民国时期的南京路

南京国民政府在接管上海后,对于租界的列强特权也是不敢轻动,但是为了突显其对上海的***,就没有在自己的控制区内推行公共租界的那种道路命名方式,而是自己弄了一套方案。

当时国民政府计划在上海构建出一套"民国风"路,所有相关道路的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和"府"字来组词命名,比如中华路、国宾路等。然后再按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来进行分区。然而在淞沪会战后,日本占领了上海。日本效仿英国的做法,在上海全境推行道路的省市命名法,导致上海很多街道都被冠上了省市之名。

日寇侵占上海

2、 新中国的考虑

日本投降之后,英美等势力又重返上海,国民政府不敢搞太多的大动作,就是在少部分的道路上换了一种命名方式,比如人名等。一直到上海被解放,上海才算真正有了新气象,租界被取缔,英美等国在上海的特权也都被收回。

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完全废除上海道路的省市名,而是选择性的保留了一些。毕竟很多道路的省市名都使用了很长的时间,虽然有不少上海本地人坚持着旧称呼,但是省市名在社会各界的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如果陡然全部改名的话,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上海解放

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很多其它省市的人避乱到了上海,他们大多会选择在用自己老家的省市命名的道路附近聚居,以求老乡之间能有个照应,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能够很好的彰显大上海的"大",也能体现大上海的气象万千。

另外,大上海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以各省市名来命名道路,能打造出一种举国同兴的理念,加深上海和各省市之间的联系,加强上海市民和各省市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所以新中国才会继续推广这种道路命名规则,比如将原来法租界的霞飞路改名为淮海中路等。

四海一家的强大内涵

综上所述,上海目前以省市名命名道路是始于英国,经由日本大力推行后,再由新中国优化出的结果。以省市名来命名道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中国在肃清帝国主义遗留的时候没有一杆子打死,无疑是正确的,其它好处暂且不说,单单警醒世人的作用就很好,比如圆明园遗址。

上海目前南北向的主干道命名多以省名为主,东西向主干道多以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主,主干道之外的道路现在已经发展到区县一级,这是因为省市名已经无法满足上海道路的发展需求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还会按区来分省市,比如徐汇区内的道路多以广西下辖的地市、区县来命名。上海的这种道路命名方法其实也有在很多城市出现,比如广州、武汉等,但是能够有如此浓厚的历史底蕴和规模效应的,仅有"大上海"!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历史故事记得下期不见不散哟!

上海法租界(法语: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于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设立

1849年开辟。

扩张

1900年小幅扩张。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

收回

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

居民

法国侨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

白俄难民

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大批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

白俄***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他们还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其中包括傅聪。

华籍居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上海法租界因为大量华人涌入,才开始兴盛起来。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抗战前将近50万。孤岛时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时,华人商业区也从公馆马路经八仙桥逐渐延伸到霞飞路东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帮会组织的大本营,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发迹之处。

19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区,有不少中国上层人士在此构建花园别墅。

--------------------------------------------------------------------------------

管理

○公董局

○巡捕房

分区捕房共6个:

1.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

2.麦兰捕房:老北门公馆马路。

3.霞飞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贝当路捕房。

6.小东门捕房。

以上就是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哪里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77218.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