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生活妙招 > 正文

ERP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有什么不一样 (erp系统如何增加用户)

作者:宋圣斌 生活妙招 2023-06-09 05:17:50 阅读:28

ERP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看看这两个的定义:1、关键用户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代表甲方提出业务需求,全程参与整个项目实施,负责对最终用户进行培训,及实施后系统维护的人员。一般是甲方项目经理或者内部顾问或者系统管理员。

ERP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有什么不一样 (erp系统如何增加用户)

2、最终用户是最终使用者,指在甲方在ERP系统中操作具体业务的人员,是甲方所有需要使用ERP系统的人员。

关键用户最后也会是最终用户的一员,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终用户的需求、体验什么的是由关键用户提出来的,相对甲方其他人而言,关键用户实际上左右了项目的走向,所以才会是关键用户,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人。

关键用户的组织形式

引入关键用户是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机制,他们由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用户组成,与开发人员一起进行软件的配置与测试,就是在中小企业实施ERP系统时,员工的适当参与也是影响其接受的重要因素。培训手册一般是由系统开发商与咨询顾问撰写的,尽管其中包含了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但用户却总是抱怨不知如何执行企业活动,其原因在于培训的目的是让用户学会软件操作而不是如何执行企业任务。

作为一个实践团体,开发者懂得标准业务流程却不需要到企业环境中去具体执行,而熟悉企业活动的用户在没有理解蕴含于软件的标准流程之前,借助软件操作验证新知识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用户的一个典型任务便是参与本部门的系统测试,在利用开发人员所准备的测试脚本进行测试遇到问题时,开发者会一步一步地指导他们去执行,测试结束后他们已经对软件十分了解。这样,如果关键用户去完成培训工作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因为他们与企业员工具有完全相同的实施目标和企业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讲,关键用户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经纪人,通过自身实践经验为开发者与用户架起知识转移的桥梁,减少由于目标和背景差异而引起的理解偏差。如果引入关键用户仅是让他们参与简单的开发活动,那么开发人员的软件知识对用户实践几乎是没有帮助的,这是由于开发团体的实践核心与用户实践根本没有关系,用户接受到的知识也无法在企业环境中应用。

针对关键用户参与实施活动的广度与深度,笔者设计了两种关键用户组成形式,即独立实施团体和沟通桥。5.3.3.1 关键用户作为一个实践团体在B公司实施O racle的ERP系统时,项目启动时就从自动化部和一些管理部门抽调了4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关键用户团体,全程负责或配合实施方的模块客户化工作,笔者将这种组织形式称为独立实践团体。如图5.5所示,显示了关键用户作为一个介于开发团队与用户群体之间的实践团体的形式,这种方式如同Nonaka所定义的“ba”(知识创新的共享空间)一样,为双方知识转移、创新提供一个中间平台。

只有知识与认知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适应于企业新环境的知识,但这种“共振”需要合适的场所,也就是说没有关键用户这一中间平台也可以进行知识的转移,只不过用户的知识创新需要从源头一步步探索,因为缺少实践机会就等于缺乏吸收能力。图5.5 关键用户作为实践团体在模拟测试与系统安装前组成的关键用户团体,可以使过程演示和描述变得更易于用户理解,因为关键用户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环境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材料。由于组织结构调整而引发员工变换工作岗位时,会遇到一些部门间流程、功能的协调问题,这对于用户的知识跨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间团体则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平台去探索综合环境下的实践经验。

关键用户团体把探索新环境的用户实践经验与认知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帮助解决开发团队与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其成员的主要任务包括从用户角度组织培训材料、帮助软件开发人员了解用户需求、在企业环境中演示系统、处理系统安装后的系列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实践环境中主要依靠的是个人知识的创新,两个相似团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并不需要引入关键用户实践团队。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样也不需要中间团体,因为各个部门可以在共同目标下合适地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

只有在知识转移双方的目标与实践都不具有相似性时,引入中间实践团体才具有现实意义。5.3.3.2 关键用户作为双方的沟通桥在关键用户作为实践团体的方式中,由于知识转移双方是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处理问题,不可能解决转移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比如对于蕴含于软件系统的企业流程,不论是用户还是开发者都无法单独进行设计,因为这是双方共有的活动,需要他们一起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行业标准规范来共同完成。为解决这种知识转移双方目标与实践各异但存在相同任务的情况,可将关键用户组建成如图5.6所示的沟通桥形式,A公司的实施过程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在沟通桥形式中,关键用户与实施伙伴的焦点集中于“企业流程”这一共同任务上,这会大幅度降低对关键用户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使得更多的中层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有机会成为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用户。

由于开发者的软件知识与用户已有的经验直接决定着其研究企业流程的出发点,沟通桥所遇到的困难与产品开发过程相类似,主要是克服语言、习惯、想象等多方面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不同的是开发团队与用户群体并不像产品开发过程那样各个团体不具备共同的目标。图5.6 知识转移的桥模式沟通桥的作用就在于拉近关键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距离,以便使双方一起来共同设计企业流程。开发者定义企业流程的目的在于设计软件系统,用户则希望通过提供原始数据输入来确保新系统对他们已有活动的支持,隐含于软件系统的企业流程需要用户实践经验的支持才能使操作有效,这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目标基础上共同设计企业流程。在例会、一起办公、共同设计等机制中,关键用户更能起到知识经纪人的作用,避免了开发团体把关键用户看做是应付用户的工具,而用户群体认为关键用户是企业已有活动守门人的想法。

沟通桥不仅支持知识经纪人角色,同时还为目标与实践都不相似的两团体提供了一个相互协调的平台。在知识转移的沟通桥中,业务流程图(或数据流程图)就如同产品开发中的产品模型一样,起到沟通各方意见的作用。业务流程图由开发者与用户共同完成,然后作为开发人员设计软件系统的依据,并以此产生相应的培训材料与维护文档。在业务流程图的细节与更新方面应该注意的是,用户往往仅需要自身活动的那部分内容,开发者则需要全部精细的业务流程图以设计软件过程,但开发人员对系统配置过程中变更的流程图又缺乏更新的兴趣,认为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明一切,而从用户理解角度来看业务流程图要远胜于软件过程说明书。

5.3.3.3 两种组织形式的比较利用沟通桥克服知识转移障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沟通桥的成员组成,为了使沟通桥拥有足够的权威性与可信赖性,开发团队往往选择技术专家作为沟通桥成员,用户群体一方则多选用业务骨干或管理者。值得说明的是沟通桥与中间实践团体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解决企业系统知识转移的两个互补机制。在关键用户作为实践团体的方式中,关键用户与开发者是分离的,两者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中处理问题,这对于解决业务流程整合方面的问题尤为有效;而在沟通桥的方式中则要求知识转移双方一起研究问题,以便于消除两者之间观点的差异,保证了软件系统内含流程与实践的一致性。

软件系统集成商或咨询顾问把知识转移给关键用户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关键用户将其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企业的其他用户,以便企业员工接受ERP系统。这样,对知识转移的激励措施就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发人员与关键用户间的知识转移激励,二是关键用户与普通用户间的知识转移激励。尽管可以把关键用户纳入开发团队的实践团体,但本质上两者之间的知识转移仍属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只不过此时双方的距离缩短了;关键用户对普通用户的知识转移显然为组织内的知识转移。

如何培养ERP项目的关键用户

你好,我们用的是化妆品美丽虹ERPERP项目实施团队的成员之一,是单位内部精通各自业务流程的人员。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用户配合实施顾问一起完成业务调研、差异分析、客户化定制、主数据准备、编写文档等重要工作,负责协调最终用户和实施顾问之间关系,使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化以满足业务需要。

系统上线后,关键用户还要承担主数据维护、后续培训、辅导其他最终用户完成相应的系统操作。

ERP项目的关键用户既不是技术层面的管理人员,也不是实施顾问。她们在整个ERP实施过程中是上级与下级,企业与厂商之间沟通的桥梁。ERP上线后,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同时担当着舆论领袖的角色。如此重要的角色,企业在选择的定会慎重。

1熟悉业务这是必须条件,只有对熟悉甚至是精通本岗位的业务,才有可能成为ERP项目的关键用户,才能够在进行流程与体系梳理的时候给出专业意见。2稳定性强一般而言,精通本岗业务的员工,都是企业的骨干员工,在企业的任职时间不会短于2年,往往这个时候的员工对于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忠诚度,但也不排除因为外部诱惑、职业发展空间等等原因造成了骨干员工流失的情况,而在ERP项目实施期间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需要挑选愿意在企业长期发展的员工参与到ERP项目实施的工作来,一来能够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二来能够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甚至也可以通过ERP项目实施来考察员工是否达到向上晋升的条件。

3沟通与协调能力强ERP项目实施过程,是与业务部门不断沟通,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个中间需要关键用户能够为乙方顾问协调业务部门的时间,参与业务调研访谈,获取领导或更高层对项目的关注或支持,等等这一切工作有一些项目经理的工作特征,而沟通与协调能力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能力了,只有这样的关键用户才能真正起到项目的推进作用。4总结能力强对外要求能够沟通,对内要求就是能总结了,ERP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档需要编写,而文档编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流程、对业务、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这就要求关键用户的总结能力比较强了。否则关键用户未来也很难在乙方顾问撤场之后承担起ERP项目的运维与推广工作。

用户管理的2种逻辑:分级与分层丨苦逼运营笔记

四、用户运营的情与理 3、用户运营需要面对的两种关系和三种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在产品、用户运营和用户之间,有几种关系? 一.产品和用户运营的关系,用户运营是产品的运营人员,代表产品面对用户,体现产品意图和产品策略; 二.产品和用户的关系是一种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产品意图可以通过功能设计直接展现给用户,但产品不会说话,功能之外的很多东西和用户体验反馈需要用户运营人工双向传达; 三.用户运营和用户的关系,用户运营作为产品的化身,维护用户,为用户使用产品提供服务。 这三种关系简化起来就是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由用户运营作为产品意图的化身,代产品说话,增强产品与用户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表面隐藏的关系:用户与用户的关系。

道理很简单,有人的地方就江湖,当一个产品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人群聚集起来就形成了社群,群体内部之间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产品方,用户运营就需要协调社群内部的关系,即用户与用户的关系,使社群有良好的生态,用户之间相对平衡,大家各得其乐,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所以,用户运营在产品和用户之间,就需要处理 两种关系: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和用户与用户的关系 。 要处理这两种关系需要 3个方面的能力:合理的规则制定执行能力、用户分级体系建设和用户分层管理能力 。

第一种能力处理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后两种能力用来处理用户与用户的关系。 合理的规则制定执行能力 当产品用户规模较小的时候,可以采用集中运营的方式,凭着用户运营的个人能力将用户维护起来。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运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就不能再凭个人能力全部进行维护,这时就需要集中运营加策略运营。

集中运营是针对少数用户的运营方式,个人属性明显,通过感情化的手段去维护少数用户,用于产品初期用户规模较小时或其他时期的核心用户。这个我们在后面用户分层环节中细讲。 策略运营是面向全体用户的运营方式,制定符合产品调性,体现产品意图的规则条款,明是非辨善恶,告诉用户在产品使用中的边界在哪,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鼓励什么惩罚什么。

以微博和微信为例,一个是鼓励的产品运营策略,一个是限制的产品运营策略。微博鼓励用户利用各种手段去扩散吸粉,鼓励你发红包鼓励你抽奖,鼓励你生产内容,遵守官方规则会获得好处,比如微博的区域下沉计划,开放本地热门微博投稿机制,如果你是个地域号的运营者,那么你加上本地相应领域的话题标签,如#xx生活#、#xx身边事#,你的内容就可以进入到本地热门微博,对你的转评数据带来很大提高。相比之下,微信公众号更像一个严厉的管理者,发红包不允许抽签不允许,本来官方的投票后来也不允许,每隔一段时间就大声疾呼不允许这个不允许那个,规则限制越来越多,你遵守没有什么好处,不遵守则可能受到惩罚。

这两种运营策略没有对错,微博的鼓励为了增强用户活跃度和粘性,微信的限制则主要是为了鼓励优质内容生产,是和整个产品的发展周期和产品策略相关的。 工作中采用哪种策略要依据我们自身的需要决定。像我在运营社群的时候经常会把这两种策略结合来用,在相亲项目下的一个千人QQ群,我会规定每天21-22点全群只准发征婚信息,发非征婚信息直接禁言甚至踢掉,用户的参与度和征婚成功率都很高。而其余时间则是鼓励群员自由聊天灌水,话题无禁忌,只有触犯群规的时候我才出面处理。

限制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鼓励是为了保证用户自由,互不矛盾。运营下来,这个群是我们多个社群小组中活跃度最高的群,每周的活跃度数据长期超过99.9%的同类群。 运营规则要随着社群的发展进行必要的修改,不论哪条规则一旦制定,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做一个铁面判官。再好的规则不执行都会是一堆废话。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除非有豁免条款(不建议设置,这是对规则的践踏和其他用户的不公平),否则都要一视同仁对待。一个好的规则应该保证用户体验和用户自由度,公开透明,否则很容易滋生暗箱操作,损害其他用户权益。同时,也要求规则运营有一定的职业操守,不然很容易***。像百度删帖、淘宝店小二***等。

用户分级体系建设 用户分级体系一般包含2个体系:用户等级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分别区分全体用户和付费用户,在电商、O2O等用户必须消费才能享受服务的产品中是合二为一的。 用户等级体系是一套面向全体用户以活跃度或贡献度为晋级标准的用户管理系统。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虚拟头衔,或授予不同的权限或给予升级奖励,让用户在产品中感受到一种成长体系,从而对用户产生激励,增强用户粘性,提高用户活跃度。

比如QQ群内的等级体系是以活跃度为标准,用户在一个群内达到一定的发言频次自动升级;贴吧是以活跃度和贡献度为标准,用户签到可以赢得升级经验,发帖留言也能获得经验,有些贴吧如李毅吧这样的大吧,往往还有设置发帖留言门槛,入吧达到一定时长或等级才能参与进来。微博的等级制度附带升级奖励,升级后可以获得抽奖机会;游戏中不少带有地图等级限制,达到一定等级才能进入相应等级的地图或副本做任务升级,不少游戏对新用户还有升级奖励,给予游戏币或装备奖励,***用户不断升级沉淀用户。 会员等级体系是一套面向付费用户以消费能力为晋级标准的用户管理系统。

会员除享有普通用户的所有权益外,还享有与其会员等级相对应的各种特权。会员等级越高,享有的特权越多。会员有区别与普通用户的身份标志,更快的用户等级升级特权以及其他一些普通用户没有的权限。 以QQ会员体系为例,与普通用户相比,会员除享有所有用户的基本权益外,还拥有专属会员标志并且名称标红,升级速度加快,可以使用消息气泡、会员表情、人物皮肤等特权。

会员内部还有一套等级体系,除等级升级体系外,还与各项服务绑定又形成一套收费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会员权益的设置不能违反全体用户规则,不然对普通用户是一种伤害,造成用户流失。玩过游戏***的人大都知道,普通玩家与会员玩家是不平衡的,普通玩家的装备和属性会明显区别与会员玩家,甚至造成高等级普通玩家打不过低等级会员玩家的情况,这就使得普通玩家大量流失,整个游戏***快速死掉。

用户分层管理能力 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级有重叠但也有不同,用户分层是一套面向全体用户以对产品内容的实际贡献度为标准的用户筛选管理机制。 在UGC型产品中,用户等级可以靠活跃度和贡献度提升,但活跃度可能只是每天打卡签到,贡献度可能只是发些水贴赚。根据二八原则划分,大部分用户缺乏优质内容输出能力,更多是一种内容消费状态存在。会员等级体系有助于提高产品盈利能力,但对内容生产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用户分层目的在于筛选出具有优质内容输出能力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维护,给以名或利留住并鼓励优质用户,带动优质内容生产,同时又以这些优质用户的优质内容吸引留住更多普通用户。 用户分层可以粗略地分为3层:专家、推销员和普通用户。 专家是指在其所处领域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人,他们了解内情,也有能力把信息梳理出来传播。

他们可以通过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把经验分享出来解决别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 推销员是信息传播的扩音器,他们社交圈子庞大,粉丝众多。他们具有发现识别优质内容或信息的能力,并喜欢分享自己的发现。 普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72030.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