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上海的别名是什么? (橘叶的别名是什么)

作者:殳依薇 科普百科 2023-05-27 12:59:11 阅读:24

上海的别名是什么?

上海的别名是什么?

上海别名:沪,申城。

上海的别名是什么? (橘叶的别名是什么)

上海的别名叫做魔都、申城、上海滩、大上海、东方巴黎,土壤面积为6340.5平方千米,下辖16个市,分别是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闸北区、普陀区、长宁区、静安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嘉定区、宝山区、崇明区。

上海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南边临杭州湾、北边连接长江、东面临冻害、西边连接着江苏和浙江省。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降水量丰富、日照比较足,四季分明。

别名的由来

上海的原名上海浦,得名于上海历史上地处吴淞江支流。以后省去“浦”,便形成了“上海”这个顺口的地名。

上海的别名称“沪”,由“扈”字衍变而来。古代上海濒临东海的,当地渔民曾用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于是成为了上海的别称。

“申”作为上海别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上海西部地区属楚国黄歇的封地。黄歇号春申君,因此称为“申”。


上海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

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溯入内陆,至青龙镇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的地形地貌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千米,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千米。


在清朝,上海名为什么?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设苏松道(相当于今天副省级),驻松江府上海县,雍正九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


上海名字的由来

上海之名,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中北宋设置的上海务,之后熙宁年间成书的《水利书》记载了上海浦。宋代,吴淞江下游有一条名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词原指河川汇合之所或入海处,但在吴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

“上”一词,在江左地区的河流名称中,又常指靠近源头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区。在今虹口的提篮桥地区尚有下海庙的地名。宋朝经济发达,催生了酒业的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名由此传播。

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东晋时松江入海口称之为沪渎(今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旧青浦镇西)。《晋书》和《梁书》就曾多次提到过“沪渎”。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扩展资料:

上海务——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

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海


上海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上海这个名字来自于《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一句。上海所在的地域最开始是一片大海,随着地质运动,慢慢变成陆地。这块陆地最开始被叫作华亭,后来慢慢分成上海浦和下海浦两个地方。

在南宋咸淳三年,也就是公元1267年,朝廷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朝廷将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的上海。

上海的历史沿革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名称的由来

1、上海名称的出现和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不是很久,在唐代它仅仅是华亭县的一部分。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无论哪一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

上海还简称沪。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2、《上海名字的来历》

其实了解这些历史并没有什么。比如上海也是从英文发音而来。从古至今,中国人自己一般称呼上海作沪,申。后来国外人来了,问下海打渔的渔民这地方叫什么?渔民听不懂,以为问自己去干嘛,就回答“下海”。没多久上海就成了租界殖民地,被老外用英文命名为SHANGHAI,于是也就有了SHANGHAI这个英语发音为“下海”的中国地名。中国人则根据SHANGHAI的发音将其读作“上海”。上海本地人更喜欢将上海称为“上海滩”,原因是旧上海的发展是随着租界的发展一块土地挨着一块土地向四周不断“摊出来的”。也许类似的伴随着屈辱历的城市故事会让国人内心感觉不太舒服。但是只要我们用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并将这些历史作为教训铭记于心,那么这些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


上海别名是什么

1、由来: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

2、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上海有哪些地名?

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

.

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之称始于宋代,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28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当年上海的标志——国际饭店,右边是人民公园

看国际饭店当年鹤立鸡群的高度,

不说你们也能看出是什么年代了吧

直至今日,上海有很多地区依旧沿用着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些地方一直伫立至今,而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只留下一个名称。爹爹姆妈那辈,看到这些地名倍感亲切,但问问如今的小年青,好些都只能摇摇头,像是连听都没听过。

十六铺

1982年建造的十六铺新客运站

十六铺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浦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今仍保护繁荣景象,各类商店齐全,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和副食品交易市场。沿江有十六铺客运站、东门路轮渡站、大达码头。

八仙桥

八仙桥位于黄浦、卢湾区境,泛指金陵中路、龙门路交会处附近地区。相传该处原有北八仙桥、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石八仙桥、木八仙桥,因名。19世纪末建华洋菜场起,饭馆、旅社、百货、服装、鞋帽、银楼等商店竞相出现。后由于大世界区片的兴起,融合了八仙桥区片部分地区,也使八仙桥区片范围缩小。

八埭头

八埭头区域是杨树浦工业带的最早工业园区

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韬朋路(今通北路),光绪三十二年建华盛路(今许昌路),光绪三十四年在韬朋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现八埭头大致范围,东近许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杨树浦路,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九亩地

位于南市区西北部,露香园路、大境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废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避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历经数度变迁,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主要为居民区,旧式住房密集。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角地

位于虹口区南部。泛指以汉阳洛、峨嵋路和塘沽路之间的三角地菜场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南浔路、闵行路和吴淞路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1),即有肩挑蔬菜的小贩在此设摊,形成菜市。民国4年(1915)建为室内菜场。嗣后,汉阳路、塘沽路上开设百货、绸布、服装、五金、医药、油粮、南北货、烟糖、食品、水果、日用杂品和饮食等商店,形成商业网点。附近有职工业余大学、中小学及圣心堂。现三角地菜场正在改建为高层建筑。

大世界

198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延安东路与西藏中、南路交口处一带。民国6年(1917年)在此建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大世界,故地境习称大世界。此后小型剧场、舞厅、书场、饮食店、粮果店、百货店、绸缎布匹店、酒楼、旅馆竞相开设。民国16年(1927),英商电车又在大世界附近与法商电车接轨,更促进这一地区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及市郊居民纷纷来此避难,使附近人口稠密。现大世界区片商业繁荣,商店毗接,一些著名的商店多冠有大世界之名,更提高大世界的知名度。大世界也是上海市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车辆、人流络绎不断,建有人行天桥。

大自鸣钟

80年代长寿路大自鸣钟地区街景

在普陀区东南部,长寿路和西康路交会处一带。20世纪初,随着沪西工业发展,居民聚居,道路两侧商肆日增,形成闹市。民国15年(1926年),在附近兴办十多家棉纺厂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于两路交会处中心为已故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建顶嵌时钟的塔式纪念碑一座,这一带遂习称沪西大自鸣钟。钟塔已于1958年为改善交通而拆除,但名称仍被沿用。是区境的商业中心,有商店二百余家。也是车辆繁忙、人流拥挤的交通中心之一。

大柏树

位于市区东北部,地跨虹口、杨浦2区境。泛指邯郸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里人读为“大八字”、“大八寺”。1988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


上海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上海城市的由来

1、上海一名的由来,通常认为最早始于宋朝,当时吴淞江下游有一条名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词原指河川汇合之所或入海处,但在吴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词,在江左地区的河流名称中,又常指靠近源头一面。

2、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区。在今虹口的提篮桥地区尚有下海庙一地名。宋代经济发达,催生了酒业的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名由此传播。

3、《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还记载了关于上海名称起源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4、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上海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申)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江海国际性港口,设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由此处而出海,故称之为上海。

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之境,到了战国时代,又被越、楚占据;

从秦汉到唐之前,分属不同的县管辖;

唐天宝年间,在此地设立华亭县;

到了南宋嘉定年间,设立嘉定县,上海地区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区划;

在元朝手中,华亭县升为松江府,立上海县,为松江府管辖;

时间一个不小心就来到了民国,在这小600年的小河中,上海一直以县居之,

在民国初年,上海被划分到江苏省,而后江苏省又被小刀割成沪海5道,时间来到关键的1925年,上海被升为淞沪市,没多久之后又被升为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1930年,上海特别市被正式改为上海市,从此,该名一直被沿用至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60962.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