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科普百科 > 正文

赤壁赋苏轼原文讲解 (苏轼赤壁赋原文划分节奏)

作者:晋新宁 科普百科 2023-05-25 16:17:39 阅读:18

宋代词人苏轼的《赤壁赋》原文讲解:“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

赤壁赋苏轼原文讲解 (苏轼赤壁赋原文划分节奏)

赤壁赋苏轼原文讲解

全文讲解: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赤壁赋苏轼原文讲解

原文讲解:

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帝写的谢恩表里有一句话让人抓住了把柄,说他讥讽新党以及新党背后的皇帝,御史台的官员检索了他的全部诗文,又从里面找到大量疑似攻击新政的句子。于是苏轼在元丰二年七月被捕,期间遭遇了刑讯逼供。汉代的御史台院子当中的大树上曾经栖息着成群的乌鸦,所以御史台也称乌台,苏轼的这个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后来这件事越闹越大,有一种收不住场的感觉,直到本年腊月底宋神宗亲自出面,终结了乌台诗案。处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今天从领导岗位被降为科员使用,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微薄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所以他在黄州东门外的坡地上开荒耕种,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后世称他为苏东坡。

黄州生涯是苏东坡的人生谷底了,但是他在这里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像寒食诗、念奴娇、前后赤壁赋,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历史上黄冈市出过九百多名进士。在黄州城外临江处有一座山,山体崖石呈赤赭色,陡峭如刀削壁立,所以称赤壁。

苏东坡在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曾两次来赤壁游玩,他写了两篇赤壁赋,七月写的这一篇,称为《前赤壁赋》,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朔字左边半边屰(nì),其实就是魂魄的魄,是指月亮刚刚开始出现的微光。朔就是指月亮刚刚从黑暗中复明。每个月的望日就是指十五,就是月亮呈现满月状态的这一天。

为什么满月非要用望字呢?《左传·桓公三年》这一年七月发生了日食,在这条内容下面孔颖达有一条注文:“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就是说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需要靠太阳光照射它才会发光。太阳光照亮月球半边称为弦,太阳光将月球完全照亮称为望。这个望指日月相对,不是指我们用眼睛望月亮。

“望”:指七月十五;“既望”:就是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既”:就是极尽,也就是完满状态达到了极点,再往后就要开始缺了。

元丰五年秋天,壬戌年七月十六。也就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苏东坡跟朋友一起来到黄州赤壁游玩,此时就是他写完《寒食诗》四个月之后。

赤壁赋苏轼原文讲解

赤壁赋是苏轼所写的一篇赋体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赤壁赋的原文以及简要讲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自黄州赴京师。中道还至吴江,时水尽涸,舟行不能,乃止宿于浒,欲涉旧隄,成行别。浒人谓之曰“隄何在?”指之曰“此亦壮士所守也。”

原文讲解:

这是开篇,介绍的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苏轼在公元1083年的秋季赴京途中的情况,途中到了吴江,在浒宿留。当时,这里的水已经干涸,所以不能乘舟前进。浒人问他要去哪,苏轼指着旁边的旧隄(护堤)说这是壮士曾经守卫的地方。

览物褊急,自促情伤,怳忽已是三十年,令人老泪纵横。

原文讲解:

苏轼看了周围的景物,感到非常急迫和沉痛,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三十岁了,令人不禁流下悲伤的泪水。

舟次第至,亦既变更。波濤洊涌,檝声惊闻,山岳互震。取峨眉之高,俯鲤鱼之深,锡鱼且为龙,可以濯缨;揖舟中者,谁磨牙而笑?绝顶一览,惟缺衣盂、石柱山名可见。予登斯顶,独而后觉;汹涌之际,飘飖峨眉,眇眇暮雨,清秋望阙,振衣联坐,仰天长嗟,而今也岁月之病,可以至斯,而人心未变,可以感斯景。

原文讲解:

苏轼继续描述了他从吴江走到峨眉山的过程,赞美了那里的美景。他说山上波涛汹涌,船只摇晃,惊心动魄;站在峨眉山之巅,俯瞰深渊,可看到缺衣盂和石柱山的名称;他登上山顶后,感觉很孤单,但眺望山下的景象令他心旷神怡;他感叹岁月易逝,而风景仍然那么美好,人心也应该像这样的景象那样长青不变。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思;而今之际,则恬然自得,指天而笑,西風东游,胡为乎其间也?前者失意之偏,今兹获成之乐;当其欢洽,而人多自失,自忖予独得以自哂,其余人乎?俯起而视之,亦已矣。然后乘兴而行,所观典礼,风物长宜,凡间之事,有以为乐。

原文讲解:

苏轼登上峨眉山的楼时,敬酒致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说,以前在南方时常常想念故乡,害怕受到谗言和挖苦的攻击,但现在不同了,他已经恬淡自得,可以指天而笑,随风游荡。在快乐的时候,人们容易迷失,而他独自在那里自笑,其他人也是一样,他俯瞰下面的人,才发现大家都一样。之后,他陶醉于风景中,欣赏了各种景物,享受了生活的乐趣。

虽九州之君不我能慕,阈巷之人亦可与言淡而无以寄者。

原文讲解:

苏轼在赋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这种情感不需要受到约束,不需要寄托于任何人,就好像普通人之间言简意赅的交流一样,非常纯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lizw.com/guli/151927.html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