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谷粒网 > 在线学习 > 正文

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暖入屠苏是什么意思)

作者:李汉良 在线学习 2023-05-23 19:52:55 阅读:25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以及春风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暖入屠苏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意思为:畅饮。

出处:宋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白话释义: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入拼音: rù

释义:

1.进去。与“出”相对:~场。~冬。

2.参加:~伍。~团。

3.合乎;合于:~情~理。

4.收入:岁~。

5.入声。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入迷[rù mí]

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迷的程度:老爷爷讲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2.加入[jiā rù]

加上;掺进去:~食糖少许。

3.出入[chū rù]

出去和进来:~随手关门。东西堆在过道,~不方便。

4.收入[shōu rù]

收进来:每天~的现金都存入银行。

5.介入[jiè rù]

***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是什么意思?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意思是:喝;饮;开怀畅饮。这得结合全句来解释,“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所以“入”的意思是:喝;饮;开怀畅饮。


这句话的出处是:宋代·王安石《元日》


原文是这样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看: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亦作“屠酥”,“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种说法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我们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就比较好理解: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最后,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网友评论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